《沈津自选集》:

好古人士的朋友之书

作者:于志斌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6-24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在前段时间举办的新时代城市出版高峰论坛上,专家建议城市出版社立足本地放眼全国,不断擦亮阅读这面镜子。“擦亮阅读这面镜子”是需要许多呼应的,更需要把那些实务做起来。我今不揣浅陋,分享此文,作为支持这一建议的“友声”。


  对标之为


  2013年,我通过电子邮箱向沈津先生约稿,2017年与同事韩海彬到中山大学图书馆拜访先生,当面约稿。先生对我们出好书寄予厚望,允赐书稿,不久还应我的邀请,专程到深圳出版发行集团(今名深圳出版集团),为集团所藏的古籍做了鉴定。这些交往的情景,常在我脑海浮现。

  我在职时把《沈津自选集》列为集团重点项目之一,并且完成了这部书稿的终审,写了1200字的审读意见,明确“可以发稿”,不过自选集还没有问世我就退休了。我退休后最惦记的就是这部自选集了,一度担心它出版不了。

  沈津先生早年追随顾廷龙、潘景郑、瞿凤起等先生研习版本目录等学,中年曾任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和哈佛燕京图书馆善本室主任,荣休后曾任中山大学图书馆特聘专家、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特聘教授。先生极具爱国情怀,在梳理和研究海内外的中国古籍方面,作出了非凡的贡献,由其主编的《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中文善本书志》,获中国出版政府奖。

  沈津先生时常被内地高校和图书馆邀请讲学,他的文章演讲甚至在传统媒体发表后又见于新媒体的专刊。在我向先生组稿之前,他已经颇多良著、声名远播了,且被诸多名社大社当作优质作者。从先生涉猎的古籍领域和人文学科,到深圳对阅读的高贵坚持,是有着逻辑关系的,都显示了图书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在我看来,约到和出好先生的自选集,是对标了深圳在图书馆建设和全民阅读推广方面的作为。


  致敬之情


  2023年12月,老东家海天出版社更名为深圳出版社一年后,《沈津自选集》出版了。我一拿到手就生发出了喜悦之情,感觉从典雅大气的开本、精良柔韧的内文用纸、均匀稳重的墨色,到精装带护封的装帧设计,一股浓浓的、熟悉的书卷气,扑面而来。我看到内文在各级标题、正文以及书眉的字体字号字间行距上的用心选择和安排,得舒朗灵动之要旨,起清心娱目之愉悦。甚至植入的甲骨文字,也是那么清晰、那么美妙。近年“致敬”一词是书业流行语之一,我以为出版人永远要向创作好书的作者致敬。“致敬”不是说在口头上的,而是要把好书出好。以自选集的外观而言,出版人是付出了“致敬”之情的。

  在书稿阶段,我要求“竭尽全力校订和改错,如有必要可请沈津先生校对一遍”,并举例说:陆机《文赋》云:“伫中枢以玄览,颐情志以典坟”;其“中枢”疑应为“中区”。未知作者是不是别有所本?其下引刘禹锡《和令狐相公初归京国赋诗言怀》句“凌云羽翮琰天才,扬历中枢与外台”,“中枢”不错,然“琰”字疑错,似应为“掞”(以上引自《审读意见》)。如今看到自选集中该引文已订正为“伫中区以玄览”“凌云羽翮掞天才”。另外我连续阅读了万余字,未见差错;复又抽读六七万字,也只发现一个错字和一字欠妥。自选集书稿阶段的编校难度甚高,看到在成书后有这样的编校质量,说明自选集从内到外都凝聚了出版人的致敬之情,我由衷地高兴。


  朋友之书


  《沈津自选集》中对在我国古籍文献保护和利用方面作出贡献的现代人物之回忆,涉及徐森玉、张元济、顾廷龙、潘景郑、瞿凤起、昌彼得、田涛、林章松、郑振铎以及与他们相关相近的专家学者,立体地展现了他们的担当,读来感人至深。诸如《顾廷龙与合众图书馆》《郑振铎和“文献保存同志会”》等篇什,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好题材,如能编创并拍成影视剧,会扣人心弦,非常出彩。可以说自选集是底蕴深厚、气质非凡的文化精品,入得其内,琳琅满目。

  《沈津自选集》还收录了历览善本、考察古籍存藏情况、辨析古籍编目工作文献的见闻、经验、概述、辨析等,具有浓郁的学术气息和鲜明的探索精神,颇多新发现和新见解,起到了指疵匡谬的作用。如我在上世纪90年代访藏书家王利器先生,王先生以其所藏小芝山樵的《聊斋志异精选》示我,称其系海内外“孤本”。“孤本”之说还见于王先生为整理本《聊斋志异精选》(黄山版)所写的序言。今在自选集中读到周晶亦藏有小芝山樵的《聊斋志异精选》,如此来看精选之原本非“孤”也。

  《沈津自选集》中作为论述和说明问题而引用的文献资料,有相当的数量是出自善本、稀见古籍,广大读者是很难亲眼见到的,读是书此种之所得,很可能是其一生中所仅见。我想即使是积学多年的学者,他在这方面也会自叹不及的。先生有这样的高度和广度,当然有他的文化背景之因缘,更在于他的“才也,学也,识也”,归根结底是与他的治学紧密关联。先生有学术探索精神,敢向别人想做却没能做出来的学问挑战。如先生运用大量的材料,完成了明清书价研究的若干专题。我在若干年前涉猎古董文化,对于字画价格在不同时期的比较,囿于学养不够而不能拓展,不过也拿米价说“事”,认为“比较的方法是通过史实,来了解一百两银子在明嘉靖朝的一个常年,能够购买多少大米;五千万元法币在民国三十一年前后中的一个常年,又能够购买多少大米”。由是可知自选集中诸如“明代史书所记录的金价、田亩与米价”专题,是多么难得、多么可贵呀。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芸芸众生,阅读和著述的人有不同的旨趣,自选集是好古人士的朋友之书,读来会不时地开怀一笑。

  (作者系海天出版社原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