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媒体融合视域下电子音像出版的思考与探索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6-21
核心阅读
声音与图像是音像出版物的表现形式,视听语言是音像制品的基本元素。因此,在电子音像出版单位的“基因”中,就注定与电视台、网络视频平台、短视频平台有着天然的联系。相比图书出版,电子音像出版距离数字制作、网络传输更近,具备媒体融合发展的“天赋”。
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家用电脑、手机的普及,网络资源丰富,数据存储轻便快捷,用户的阅读方式和使用习惯发生很大转变。特别是近年来,人工智能、虚拟仿真、5G、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不断深化,催生了短视频、在线听书、网络课堂、手机APP等新的媒介形式。传统电子音像出版从传播内容到载体形式,都遭遇了空前的挑战,以售卖磁带、DVD光盘为基点的商业发行模式难以为继,出版物品种和数量呈波动收缩态势,行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电子音像出版突破转型的优势
面对冲击,机遇与挑战并存,破局与创新同在。电子音像出版业经过30多年的浮沉兴衰,既有高歌猛进的成功经验,也有低谷缓行的规律总结。今天,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电子音像出版业依然具备突破困境、创新求变的优势条件。
政策支持是根本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媒体融合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2019年,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对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指明了前进方向。此后,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相继出台。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2022年,中宣部印发《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等等,为做好新时代出版融合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面对政策的鼓励和扶持,电子音像出版业应抢抓机遇、顺势而为,利用好政策红利,探索切合自身的融合发展之路,在实践中寻求突围突破。
内容资源是核心竞争力。与其他新兴媒体相比,独家版权和权威内容是电子音像出版社的核心资源与先发优势。经过数十年发展,全国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了大量的音像制品,有些出版社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品牌出版物和拳头产品,积累了丰富多样的音视频资源。许多专业类电子音像出版社汇聚了大量作者群体,长期以来深耕某个专门领域,如教育、农业、建筑、医学等,其音像资源具有权威性和垄断性。同时,随着国家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版权的商业属性也得以进一步激发,这必将促进各出版单位对内容版权的再度运营和二次开发,有力推动传统电子音像出版业突破壁垒、主动融合。
融合互通是天然基因。顾名思义,声音与图像是音像出版物的表现形式,视听语言是音像制品的基本元素。因此,在电子音像出版单位的“基因”中,就注定与电视台、网络视频平台、短视频平台有着天然的联系。相比图书出版,电子音像出版距离数字制作、网络传输更近,具备媒体融合发展的“天赋”。
电子音像出版融合发展的几点思考
旗帜鲜明坚持正确出版导向。今天,媒体融合的大环境无疑为电子音像出版社带来了诸多政策利好与发展机遇,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越是面临困境寻求破局,越是迎难而上抢抓机会,越要旗帜鲜明坚持正确出版导向,这是做好一切出版工作的前提和根本。广大电子音像出版单位和从业人员,必须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工作、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毫不动摇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牢牢把握音像制品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始终从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等维度评判出版质量,牢固树立精品意识,用共融共生的发展理念推出更多精品音像出版物,助力全行业高质量发展。
整合激活优质内容资源。出版业始终都是“内容为王”的产业,出版物的内容是任何出版时代的核心。电子音像出版也是如此,无论出版形态如何改变,无论用户习惯如何变化,优质视听内容的重要地位和决定性作用难以改变。作为内容生产者与供应方,传统音像出版业拥有大量优质、成熟的内容IP(Intellectual Property,知识产权),这不仅可以对自有版权进行租赁和售卖等商业活动,同时,经过第三方平台委托开发,更是具备选题延展性,是打通音像出版与其他媒介渠道共融互生的桥梁。热门IP的跨媒介合作在图书出版业和影视行业由来已久,如今更是从影视拓展到更多领域。沉寂多年的音像内容放在出版领域是早已过时的尘封数据,但在其他媒体的视野下,却是当下市场竞争的热点。由此可见,优质内容IP历来是文化传媒产业的必争之地,广大电子音像从业者应善于利用新媒体、新技术、新平台为优质资源服务,促成同一内容的多重开发,实现内容利用增值和规模效应,从而逐步完成由音像电子产品经营向立体化出版物产业链延伸升级。这是音像出版业破局求变的重要方式,也是推动电子音像出版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举措。
开发拓展商业运营模式。面对当下逐渐萎缩的市场,倒逼电子音像出版业必须突破固有的闭环发展模式,立足媒体融合,聚焦内容资源,及时更新多年来“卖产品”的营销观念,拓展新的商业运营模式。比如,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电商平台的迅猛发展,以抖音、快手、小红书、视频号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逐渐扩容,已发展成为集娱乐、电商、社交为一体的融媒体平台,也带动了出版市场的快速增长。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码洋规模为912亿元,同比上升4.72%,其中,短视频电商码洋规模占比达26.67%,成为第二大图书销售渠道。与图书相比,电子音像出版物的主要内容是音视频,恰恰与短视频平台呈现的内容高度吻合。可见,依托短视频平台宣介、发行出版物,电子音像出版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在确保版权的前提下,将电子音像视频文件加密传输,在短视频平台“一站式”完成试映、购买、播放等流程。这样既可以利用平台快速、精准的投送能力,扩大发行范围和提高发行速度,也可以避免以往实物运输中出现的延误、缺损等问题,有力提升了发行效能。此外,自2015年开始,网络知识服务模式出现打赏制、商品化,直接促成了优质内容的商业变现,“为好知识付费”的消费观念逐渐成为青年群体的共识,像20年前为了获取音视频内容而去争相购买音像制品的场景已经很难再现。面对此种变化,多家音像出版社整合资源,通过搭建知识付费平台,向用户群体发布知识付费内容,用户则通过不同渠道实现了对感兴趣内容的消费。此种商业运营模式实现了从销售线下光盘到营销线上数字产品的转变,值得参考借鉴。
重塑音像出版物载体形态。一直以来,磁带、光盘等物理介质都是电子音像出版物的主要载体。近年来,随着数码科技的不断发展,大容量优盘、移动硬盘等数据介质也逐渐成为音像出版物的普遍载体。与图书出版纸介质的稳定性不同,音像出版物的载体受使用条件、技术水平、生产成本、运输耗损等因素的影响很大,优质的内容往往搭载不稳定的载体。可以说,电子音像出版的困局,有相当一部分的成因来自于载体。新媒体技术的进步为出版内容表现形式提供了更多可能,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AR、VR、H5等新技术与出版的深度融合,推动了出版内容呈现形式和产品形态的持续创新。例如,根据不同媒介,可分为电子出版、网络出版、移动出版、场景出版、智能出版等;有的将资源归类整合,分门别类打造数据资料库,以定制服务的形式,线上打包输出数据载体。同时,作为纸质图书的辅助角色,传统的“书配盘”模式为电子音像出版提供了一定的生存空间,但从长远发展看,还是要“反客为主”,例如借助印制二维码等渠道,打通媒介壁垒,变“书配盘”为“书带码”,使图书延伸承载更多音像内容,培养读者跨媒体阅读方式,从而实现融合增值的发展目标。
(作者单位:党建读物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