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乘直播东风,濒危非遗文化“破圈”有方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6-12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在另一片繁华的平台之上,一场场濒临失传的非遗文化盛宴正悄悄拉开帷幕。那些曾经闪耀在历史长河中的艺术瑰宝——高亢与平整交织的内乡宛梆、古朴深情的太康道情、峻峭与柔情并存的汉调桄桄、方言吟唱的白字戏……正通过直播间的窗口,以鲜活的姿态,重新绽放其独特的魅力。每一曲、每一调,都仿佛诉说着千年的故事,传递着中华文化的深沉底蕴。
为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非遗保护意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非遗保护良好社会氛围,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抖音直播在2024年非遗日(6月8日)发起“天下第一团”直播周活动,邀请“天下第一团”集中展播本剧种代表剧目,平台予以资源、流量、运营等扶持,让受众可以“云”赏戏曲,近距离感受传统非遗文化的无穷魅力,增加共情。
“天下第一团”第一难
在戏曲界,有一个特殊的称谓——“天下第一团”,指的是一个戏曲剧种全国仅剩一家专业院团的情况。这类因地域限制、历史传承等原因处于濒危状态的剧种,被相关部门定义为“稀有剧种”。每年,都有稀有剧种被迫走向消失。据不完全统计,1959年我国尚有368个剧种,但目前只剩下286个,相当于平均每2年就有3个剧种永远地隐没于历史之中。
直至2022年,全国仅有121个“天下第一团”在默默坚守,它们虽被美誉为“天下第一”,实则已成为各自剧种的“天下唯一”。以内乡宛梆为例,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距今已有400年历史,其女声唱腔中的高八度花腔犹如鸟鸣,堪称中华一绝。然而,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宛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演出队伍不稳定、市场狭小、劳动强度巨大以及收入微薄等,都是宛梆这一类稀有剧种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就在这看似绝望的困境中,一股新的力量正悄然崛起。现代科技的力量为这些濒危的非遗文化搭建了一个全新的舞台。通过“天下第一团”的直播展示与互动导览,花鼓戏、西秦戏、姚剧等非遗艺术纷纷在直播间里相继“破圈”,犹如博物馆、剧院中艺术作品的导赏环节,让大众深度了解非遗知识、提高欣赏水平。
这是关于一场文化的救赎之战,每一位坚守在戏曲舞台上的“孤勇者”都是这场战役中的英雄。他们不畏艰难、勇担重任,在直播间里演绎着人间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据统计,目前抖音上已有超过50个“天下第一团”入驻,其中河南省内乡县宛梆艺术传承保护中心、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汉调桄桄传承发展中心、广东省海丰县白字戏剧团、河南省太康县道情艺术保护传承中心等“天下第一团”纷纷试水直播,尝试通过直播间走出本土,获得新舞台、新受众、新收入。
自行“造血”实现良性循环
面对无人喝彩、后继无人、收入捉襟见肘的困境,濒危剧种正站在一个决定性的十字路口。在这个关键时刻,抖音直播为濒危剧种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它不仅为专业剧团或戏班开辟了线上第二舞台,让它们能够精准地触达戏迷,提升稀有剧种的知名度,而且对于演员和院团来说,直播过程中的打赏和广告收入已然成为一种有效且重要的全新“变现”手段。
或许有人会觉得,当文艺工作者提及金钱时,会显得过于世俗而不够纯粹。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谈钱并非等同于唯利是图,而是文艺作品的创作和传播需要经济支持。直播打赏增强了剧团的“造血”能力,使得演艺人员有能力更新服装、道具,不断磨炼自己的演出技艺,为受众呈现更高质量的艺术盛宴。
《2023抖音非遗数据报告》显示,过去一年里,抖音上平均每天有1.9万场非遗直播,平均每分钟就有13场非遗内容开播;获得打赏收入的非遗主播人数同比增长53%,其中传统舞蹈类增长230%,曲艺类增长102%,通过直播打赏,演员和院团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改善生活的目标。
以海丰县白字戏剧团为例,广东省濒危剧种白字戏传承人吴佩锦表示,剧团在没有演出的日子里,60多人只能靠政府拨款生活,扣除社保、医保,演员一个月到手只有1000余元。大家为了养家糊口只能外出打工,很难拿出精力再做艺术。现在,团员们每月都能通过直播打赏获得几千元的额外收入,这不仅解决了他们的生计问题,更让他们感受到了白字戏的艺术价值被认可。这种认可让青年传承人们信心倍增,从而更加坚定地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和经济价值。
再看汉调桄桄,这个曾拥有120多座戏楼、1500多个剧目的辉煌剧种,也一度面临失传的危机。为了自救,剧团将汉调桄桄搬进了直播间。其中,演员李雅芝的抖音直播间已经聚集了不少固定戏迷,他们用点赞、打赏的方式表达对她的喜爱和支持。为了回馈粉丝,李雅芝用直播打赏的钱买了台投影仪,将普通话字幕投影到墙上,让受众能更直观地理解唱词的意思。这种与受众的互动和回馈,不仅提升了受众的观戏体验,更让汉调桄桄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打破壁垒共享戏曲盛宴
以传播之力焕传承之光,直播平台为“天下第一团”戏曲的蓬勃发展带来了新风向。早在2022年4月,抖音直播便宣布推出“DOU有好戏”计划。该计划通过优化产品能力、加强流量扶持、打造线上节目、提供专业培训等方式,全方位助力戏曲行业发展,传承弘扬传统戏曲文化。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扶持政策都会向濒危戏曲剧种的院团和演员倾斜,帮助濒危剧种精准触达戏迷,为民间剧团找到延续专业的新收入,提高传承的积极性。
在直播间里,艺术家们用镜头捕捉传统戏曲的韵味,让非遗之美跃然屏幕之上;用声音传递悠扬的唱腔,让传统之声跨越时空隧道;用互动问答连接受众与演员,让文化的温度直达人心。直播这一形式成功打破地域壁垒、超越时空限制,让“天下第一团”的表演不再局限于一隅之地,而是能够跨越千山万水,与全球受众实时互动,共享戏曲盛宴。
作为内乡县宛梆艺术传承保护中心的负责人,武新建将四五十部经典宛梆剧目搬进直播间,并坚持用横屏直播的方式,以确保受众能欣赏到更完整的画面;海丰县白字戏剧团巧妙迎合快节奏时代的受众喜好,将演出中的“高光片段”以竖屏短视频的形式发布,让受众能清晰观察到演员的精致扮相和细微表情,仿佛置身于戏曲界的“直拍”现场;“00后”汉调桄桄青年女演员李雅芝将“炫技”与戏曲唱段、文化科普相结合,不仅吸引了大批受众在直播间点赞,还吸引了许多粉丝特意前来线下演出捧场……
据不完全统计,内乡县宛梆艺术传承保护中心、汉中市南郑区汉调桄桄传承发展中心、海丰县白字戏剧团、太康县道情艺术保护传承中心等8家“天下第一团”过去一年累计在抖音直播871场,累计吸引498万网友观看;受众通过直播打赏为近万名稀有剧种演员带来新收入,其中166人年打赏收入过万元。订阅、点赞、打赏和互动,在不知不觉中为古老的艺术瑰宝嫁接了新的形式。我们得以窥见,濒危非遗文化在直播的助力下,有了返璞归真的基础和源远流长的动力。更重要的是,非遗传承人们也能借此东风,在直播中汲取新的灵感和创意,将传统的艺术形式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创造出更具时代感和吸引力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