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浅谈人物通讯的可感性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6-11
人们熟知的新闻作品“三大件”是消息、通讯和评论。媒体融合时代,新闻作品体裁日益丰富。以新媒体作品为例,作品体裁、表现形式多样化发展,变得越来越多姿多彩。
但变换的形式并未改变内容为王的铁律,精彩捕捉并呈现新闻真实仍然是融媒时代媒体人的基本遵循。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共通性,从两个方面决定了研讨传统新闻作品(如人物通讯)采编制作的重要价值:一方面,研讨传统新闻作品,对于新媒体作品的创作具有推进作用;另一方面,回顾、重温新闻采编制作基本规范,有助于夯实新媒体作品创作基础,确保其在规范的道路上实现创新发展。
通讯经常被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人物通讯以先进性、典型性、代表性人物为报道对象,通过对新闻人物的翔实报道,以人物的先进事迹感动读者,以人物形象的典型性、代表性启发读者的思想,激励读者的意志,积极回应和引导社会舆论,传播正能量,推进社会实践发展,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从新闻传播效果来说,人物通讯的这种影响力和传播力,即是其可及性的集中表现。或者说,一篇优秀的人物通讯,应在传播过程中产生这样的积极作用。一名记者也应该以采写刊发(载)这样的人物通讯为己任。
写作:写明白 写生动写厚度
高技能人才是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化的智力源泉、核心动力。展现高技能人才精湛技艺和奋进精神的人物通讯,在营造高技能人才成长氛围、助力高技能人才成长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在长期的新闻写作实践中,中国劳动保障报社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高技能人才人物通讯写作要求:其一,更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报社要求记者用采访中发现的生动细节,以及真切感受到的沸腾生活来“填充”结果。其二,人物通讯应该有导语。导语应该是对人物事迹、故事、经历的总括和提炼。这个导语应该有助于读者了解人物事迹的典型性,了解人物性格,概括展现人物的行业或职业背景。其三,致力于展示人物的生存状态。记者要立志将人物通讯做成文字纪录片,突出人物通讯的叙事文采和语言的文学性,用文学的手法和结构展现客观的新闻真实。
从满足读者“悦读”,以及更好地实现其自身的可及性视角来看,一篇优秀的高技能人才人物通讯应该做到以下三点:
其一,写明白,即要让读者看得懂。做好专业术语的转换工作。写作中要少用专业术语,可通过描写技术上的成绩、技术上的成长、较好的效益,展现高技能人才(如技能大师)学技术、克难关的风采。
其二,写生动,即要满足读者“悦读”需求。稿件是否生动,取决于三个因素,即故事、细节、语言。故事是指那些能够反映矛盾冲突、体现事物发展曲折性的事例。细节描写的功用在于打动读者。技术性问题,可融合在细节描写中。人物语言必须符合人物身份。就语言本身来说,应该简洁流畅,多使用单句子。
其三,写厚度,即应该有助于读者增长知识。文章不仅只是写这个人物,而且要对其岗位、工种和职业有介绍。通过这个人物,读者可以进一步认识某一个行业及其发展趋势。因此,要有知识性的内容贯穿在人物通讯中。
换个视角来看,记者的“写明白”,对应的就是读者的“看得懂”;记者的“写生动”,对应的就是读者的“可悦读”;记者的“写厚度”,对应的就是读者的“长知识”。当然,“厚”也可能是“背景”,“长知识”也就相应地变为“增了解”。
素材:发现价值 提炼总结 恰当表现
采访之后、写作之前,还要妥善处理好新闻素材。如何处理新闻素材,处理的效果如何,直接决定着能不能写明白,能不能写生动、写出厚度。妥善处理新闻素材,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其一是发现价值,即发现新闻素材的报道价值。在日常的采访中,新闻素材的来源多种多样,其新闻价值各有不同,许多时候需要记者慧眼挖掘。以人物通讯采写为例,一些报道对象可能是报社或上级布置的,一些报道对象可能是基层推荐的。在这两种情况下,报道对象的新闻价值已经有了初步判定,但仍然需要记者努力挖掘报道人物的独特价值,并予以精彩呈现。这里最想强调的是,记者应该在基层采访中及时发现有价值的新闻。
其二是提炼总结,即对新闻素材进行提炼、概括和总结,凝聚新闻素材的核心价值。对于人物报道来说,就是要写出人物的精神、写出人物的思想。一个时代的典型新闻人物,一定是其时代精神的体现者和践行者,在其先进事迹中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并集中反映着时代的社会风貌和精神内涵。要从时代大势着眼挖掘报道对象的精神风貌、工作创新和先进思想,要把人物事迹与其先进思想结合起来,以事写人、以事写思想,通过描写先进事迹,具象展示报道对象的精神内涵,使人物有血有肉、可感可学。
其三是恰当表现,即采用最恰当的表现方式展现新闻价值,实现其传播价值和社会效益。对于人物通讯来说,最好的呈现方式是将价值理念通过对人物的经历、感情、命运的描述表现出来。在表现过程中,细节越真实,笔触越细腻,呈现效果越好。
发现价值、提炼总结,是新闻价值的萃取过程,恰当表现是对新闻价值的展现过程。采编人员既需要不断地去发现新闻素材,发掘蕴藏其间的新闻价值,也要有能力通过最恰当的表现方式将其奉献于读者。“萃取”越准确,“表现”越精彩。
语言:文从字顺 意新语工 言近旨远
精彩的表现,离不开生动语言的助力。关于文学作品语言的表现作用,散文大家王鼎钧给出了三个方面的评价标准,即文从字顺、意新语工、言近旨远。王鼎钧认为,一篇文章中,一个字和什么字连接在一起,哪两个字不能连接在一起,是约定俗成的,形成了模板。只要遵守这个模板,就可做到文从字顺。意新语工中的“意新”,是指别人没有说过;“语工”,是指说得雅驯、漂亮。言近旨远是指言有尽、意无穷,通过读者的咀嚼回味,把作者说出来的或者想说的予以延长。
王鼎钧对文学语言的标准,可以借用到人物通讯的写作中。此时,文从字顺就是对人物通讯文字运用的逻辑要求,这也是一个底线要求。做不到这一点,就无从写明白,更谈不上写生动、写出厚度。
意新语工体现的是人物通讯作者对读者的责任意识。就是要写出新意、写出美感,将抽象的思想写出具象感,生动形象地呈现给读者,让读者“悦读”。王鼎钧曾举例表示,“相思”本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李商隐的“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把“春心”与“花争发”联系起来,赋予“春心”以美好的形象,一方面增强了它的可感性,另一方面“一寸相思一寸灰”把感情量化了,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增强文章的可感性,也能够更好地发挥其文学功用和社会效益。
言近旨远是指人物通讯要用含蓄隽永的语言、清晰明白的叙述,展现自身的教化功能,实现其引导社会舆论、传播正能量的社会功用。文从字顺只是把话说清楚、说完整。意新语工是指要说得比别人好。言近旨远不仅要说得清楚明白、说得比别人好,而且要贴近读者去说,采用便利读者阅读理解、让读者更喜欢阅读的方式去说,以更好地发挥人物通讯的社会效用,完美展现其可及性。
媒体融合时代,语言之外,还有多种富于表现力的因素,比如音视频等。但语言文字(狭义的语言)在新闻价值呈现方面仍然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并构成新闻作品价值表现的底层逻辑。根本原因在于:语言文字拥有完整的表意功能。从其社会教化意义来说,新闻作品的最大功用是传播价值,引导舆论。在这方面,只有语言文字才能独立地、完整地完成这一任务。图片、图像、视频只能起到辅助作用,它们都需要借助语言文字来呈现。以声音为代表的音频则是语言文字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在各种表意因素中,只有语言可以用准确的、优美的、意蕴深沉的方式完整地表达意义,其他所有元素都只能在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发挥辅助作用。在新闻作品表现形式日益多样化发展的背景下,有必要重估语言文字的独特价值。
(作者单位:中国劳动保障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