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赋能青少年数字素养提升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6-11
近日在第三届青少年互联网大会上发布的《中国青少年网络素养调查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显示,中国青少年的网络素养正稳步提升,但东中西部、城乡青少年的网络素养存在差距。如何构建良好的网络数字生态,提高青少年数字素养?在第三届青少年互联网大会主论坛上,各界嘉宾分享了自己的真知灼见。
家校社协同构建网络育人机制
“当代青少年是互联网原住民,网络已经成为广大青少年的聚集地和交锋地,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战场。”中国少年儿童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孟春认为,智能时代就要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对标强国建设目标,主动适应数字时代新发展,深化数智化产教融合新模式,政府、学校和企业等社会各界要树立人才培养共同体观念,建立常态化、长效化的协同机制。
北京师范大学与中国少年儿童发展服务中心、中国妇女报社(全国妇联网络信息传播中心)、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北京出版集团、未来网在此次大会上签署了数字素养与家庭教育、网络法治宣教与未成年人保护、青少年发展与数字素养教育等领域的合作框架协议,并正式启动“数智未来 强师赋能——大中小学师生数字素养共同体计划”。
据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兴介绍,北京师范大学充分发挥教育学、心理学、新闻传播学等重要学科资源优势,发起建立了“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组织开展全国青少年网络素养普查和监测。通过开设青少年网络素养公益系列公开课,培育百余所网络教育示范校,发起乡村少年数字素养加油站项目等举措,进一步推动新时代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和师生素养教育。
“中国妇女报社将加大对妇女儿童权益保护和数字赋能妇女儿童发展等方面的新闻宣传,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开展妇女儿童数字素养提升和数字时代家庭教育领域的相关研究。”中国妇女报社(全国妇联网络信息传播中心)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孙钱斌介绍说,此次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从开展数字素养提升和数字时代家庭教育领域的公益活动,举办学术和科普论坛,发布相关领域的指南和倡议,开展融媒体业务交流合作,参与双方人才培养,探索共建学生就业和实习基地等6个方面开展深入合作。
“在数智时代,创新可以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深刻地渗透到教育、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激发无限可能。”北京出版集团总编辑赵彤表示,此次北京出版集团与北京师范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是文化和教育一次深度的融合与探索,期待能够为青少年搭建起一座现实与梦想之间的桥梁,让他们在开放的环境中自由探索,在共享的平台上茁壮成长,在创新的道路上勇敢前行。
聚智凝力营造积极向上网络环境
《半月谈》近年来进一步加大了教育问题和青少年问题的关注力度,展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价值取向、意识形态教育等热点话题讨论。半月谈杂志社副总编辑孙爱东认为,青少年是党和国家事业的未来,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也需要放在网上。他认为,面对青少年与互联网这一重大社会课题应注重以下几点:一是开放的互联网是青少年必须顺应的潮流,二是学会共享是青少年互联网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三是做好青少年互联网工作必须加大创新力度。
而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近年来则积极参与营造清朗网络空间,致力于讲好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的生动故事,向全社会传递司法机关坚持特殊、优先、双向、全面保护未成年人的鲜明态度。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党委书记、社长王锦亚表示,愿与社会各界一起继续推动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养成良好的网络习惯,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共同为青少年创造一个有序、安全、健康且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让法治阳光在数智时代守护花开。
“教育数字化是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师生数字素养是教育数字化的关键所在。”陈兴说。
“青少年适应新技能能力强,获取知识渠道多,视野更加开阔,正是数字素养培育的关键发力阶段。”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党委副书记张毅认为,青少年是数字时代的参与者、受益者,也是贡献者,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未来网以优质文化产品出版为依托,丰富青少年数字资源供给,助力数字时代建设,为提升青少年数字素养进行创新实践。他呼吁社会各界携手共育,为青少年提供更多的开放资源和机会,共同构建青少年数字素养与技能发展培育体系。
“对于人才培养,需同步提升科学素养和数字素养。”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副理事长、北师大科学教育教育研究院院长郑永和认为,应在教学理论以及开放的学习环境和数字技术的支撑下,对我国青少年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评价进行创新设计,构建数字化转型下的科学教育体系。
AIGC驱动个性化科学教育
生成式AI是对于人类的一次重要增强,将会成为未来社会的基础设施。北京师范大学传播创新与未来媒体实验平台主任、中国新闻史学会传媒经济管理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喻国明表示,在向数智文明时代过渡的转型时期,应抓住生成式人工智能这一改变时代、把握现实的重要力量,创新构建青少年教育模式。
“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有着巨大的潜力和优势。”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王元卓分析道,如果让生成式人工智能驱动科学教育,应重点解决教什么人、教什么内容、谁来教、怎么教,以及教得怎么样等问题。未来,希望通过数字化的方式指导个性化跨模态内容生成的内容和系统可以运用到科学教育当中。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信息技术学院院长熊璋认为,人工智能在教育新生态的建设中将起到重要作用,而中国教育的新生态则应具有教育信创、全域数字孪生、全程人工智能赋能、数字素养与技能的提升、坚持科学教育和数字教育等5个关键要素。未来一定要保证教育的人工智能和教育的新生态是自主可控、自立自强的,要建设从应试教育走到数字教育的新路径。
“要积极打造数智化教育新形态,以信息技术丰富教育新内容,以人工智能赋能教学新方法,以数智化手段提升教师教学新能力。”孟春认为,在探索构建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协同育人模式过程中应坚守三个原则:要突出思想政治引领,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要培育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适应互联网时代信息呈现载体、表达方式、传播路径和青少年接受习惯的巨大变化;要坚持以青少年为本,利用互联网为青少年提供更多成长的平台和发展的路径。
赵彤认为,无论是通过数字化教材提升教育体验,还是利用AI辅助创作,甚至是构建全新的知识生态系统,每一次尝试都是对未来的探索,每一次突破都有可能实现对传统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