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何拥有善于阅读的大脑

作者:洪勇刚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6-07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5年11月确定每年的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全称是“世界图书与版权日”,旨在向全世界推广阅读、出版和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世界读书日设立的目的是希望散居在世界各地的人,无论年老还是年轻,无论贫穷还是富裕,无论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作出过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都能保护知识产权。今年是第29个世界读书日,主题是探索幻想之旅。世界100多个国家都会举办各种各样的庆祝和图书宣传活动,中国也不例外。

  据第21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23年我国成年国民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81.9%,较2022年的81.8%提升了0.1个百分点。2023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9.8%,与2022年的59.8%持平;报纸阅读率为23.1%,较2022年的23.5%下降了0.4个百分点;期刊阅读率为17.5%,较2022年的17.7%下降了0.2个百分点;数字化阅读方式(电脑端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Pad阅读等)的接触率为80.3%,较2022年的80.1%增长了0.2个百分点。

  我们从中可以看出,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倾向进一步增强,手机移动阅读成为重要形式。就阅读趋势而言,电子书阅读成为新潮流。

  面对数字媒介和传统媒介这两种阅读方式的转换和共存,我们应如何应对?下一代人从小就深受数字媒介的浸染,这是否会影响他们的专注力和深度阅读的能力?儿童应如何整合大脑的深度学习过程,从而提高专注力和阅读能力?新时代应如何高效地阅读?

  美国塔夫茨大学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授玛丽安娜·沃尔夫在《升维阅读:数字时代下人类该如何阅读》这本书中告诉我们,在数字化阅读大行其道的大环境下,我们应如何保护个人的阅读兴趣,如何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玛丽安娜·沃尔夫认为,新的阅读方式给我们带来困境和挑战的同时,也提供了发展的契机。她认为,数字化阅读的影响不全是负面的。相反,适应了数字化阅读方式的大脑将具有极强的处理繁杂信息的能力,这是传统纸质阅读模式下的大脑所不具备的。我们不必视电子设备为洪水猛兽。只要掌握好的应对方法,就能获得高效的阅读体验。

  新的阅读方式对我们的大脑产生了深远且复杂的影响,我们的阅读方式和内容与以往纸质阅读相比有了根本性的不同。各种数字信息扑面而来,让我们以为自己在信息的海洋中可以无所不知,但我们恰恰忽略了一个事实:我们将无法辩证地审视复杂的现实。事实上,人们过去通过纸质阅读拥有的思辨和分析能力正在悄无声息地萎缩。重拾这种思辨的能力将是提升阅读能力的关键。

  作者为此提出了多媒体阅读脑计划,旨在提升所有人,尤其是儿童的多潜能脑回路。无论未来发生怎样的变化,人们的阅读脑神经回路都将面临深刻理解文字和数字的局限性。我们需要研究当前媒介对人脑认知、社会情绪和道德观念所产生的影响,为实现未来阅读脑神经回路的整合而未雨绸缪。这个计划将包括重视培养儿童的编程能力、利用点读功能摄取信息的能力、利用应用程序深度阅读的能力、善用搜索引擎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综合多媒体视频共情获得体验和信息的能力。这一系列能力的培养,旨在提升数字化阅读的设计和体验,培养孩童以及所有人的深度阅读能力,使得世界各地的人们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都拥有全新的阅读体验。

  受到苏联心理学家列夫·维果茨基针对幼儿思想和语言发展的研究的启发,作者认为,一开始,支配纸质和数字两种媒介阅读方式的阅读脑回路是分开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两种回路会有越来越多的关联。事实上,在这两种媒介的具体特征各自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内化后,本来分开的两种独立的思考方式会最终趋向融合。

  培养孩童无论使用何种媒介都能轻松分配时间和注意力去开展深度阅读的能力,是培养多媒体阅读脑计划的最终目标。深度阅读技巧不仅能为数字文化的负面影响(包括注意力涣散和同理心下降)提供解决方法,还可以推动人们获得积极的数字文化影响。理想的状况下,通过这一计划的实施,孩子将在10—12岁时,同时精通纸媒和数字媒介两种阅读方式,且能够在不同媒介之间毫不费力地切换,来完成不同的任务。他们将开始自主学习,为不同的内容和学习任务选择不同的媒介。无论使用什么媒介,他们都将知道如何深入阅读和思考。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好的社会有三种生活方式:以感官快乐为善的享乐生活、以城邦之善为目的的政治生活、以理论研究为目的的沉思生活。阅读也可以是一种很好的生活方式,而且,这种生活方式不会因为阅读材质的变化而变化。开卷有益,让我们一起读书吧。

  (作者单位:中信出版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