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观点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5-30
解构“西方中心论”,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原创性学科、学术、话语体系
马克思说,世界有两种力量:一是刀枪,一是思想;《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也提到,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本书就是要用思想解释和改变世界。
为什么要写这本书?这与世界文明中心转移有关,古代世界中心在东方,但近代世界中心转移到了欧洲,催生欧洲中心主义、“西方中心论”,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而近代以来西方大部分的知识体系,都是围绕着“西方中心论”建构的。“西方中心论”对中国的影响始于1840年,中国对西方现代化、“西方中心论”加以回应,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历史进步,但总体上是被动的、防御性的回应。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改被动防御性的回应为积极主动的应对。
在主动回应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提出四大论断:走自己的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如果说走自己的路表达了道路问题的自主性成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表达了道路问题的内涵,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表达了道路问题的世界性成长,那么中国式现代化则表达了道路问题的理论性成长和话语性成长。从这种回应的观点看,中国式现代化就是为解构西方现代化、“西方中心论”而出场的,是解构西方现代化、“西方中心论”的一把利剑。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应该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建构,中国式现代化也完全可以成为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立足点。中国式现代化是在“西方中心论”占据中心地位的背景下,在与“西方中心论”的较量和比较中,所作出的历史自觉和自主选择,具有全局性、根本性、长远性、战略性。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学科框架,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立足点,从中国式现代化可开创出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三者是逐步递进提升的逻辑关系,是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基石。也就是说,我们可基于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21世纪马克思主义,来构建面向21世纪中国和世界的“中国理论”。
在写作过程中,我力求寻求文本的根据、理论的根据、现实的根据,还有中央文献的根据,以尝试探讨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原创性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如果我们能把这个体系建构出来,自然就能展现“四个自信”和文化的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