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用融媒精品助力文化“出圈”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5-28
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河南拥有数量众多的博物馆。在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河南日报社精心策划推出了一系列视角独特、生动鲜活的融媒报道,不仅为受众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新闻产品,也进一步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精心策划
用独特视角打造传播精品
“5月15日,我们推出了《了不起的甲骨文》特刊,特别策划了《跟随甲骨文 赴一场中原博物馆之旅》报道,通过探访全省馆藏甲骨文的重要场馆,让读者跟随甲骨文穿越千年,了解文字的演变,感受华夏璀璨文明的魅力。”河南日报社总编室副主任王文齐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值得倍加珍视、更好传承发展。作为河南日报社今年重点打造的文化IP,河南日报社希望让甲骨文在“遇见”国际博物馆日时,可以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
王文齐介绍,除《了不起的甲骨文》特刊外,《河南日报》还在《文化中国行》专栏中推出了《小众博物馆 等你来游玩》特别报道,刊发了《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 象之大者 瓷重千钧》《宋绣艺术博物馆 绣帘相拓 锦绣交辉》《马金凤戏曲艺术博物馆 传薪播艺 “戏”说传奇》等多篇报道。“一提起博物馆,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都是逛大型博物馆里的各种综合性展览,而对于这样的内容其实大家或多或少都有了解。因此,我们特意聚焦名气不大但极具特色的博物馆,它们或许不张扬,但每一座都承载着独特的故事,我们希望通过这组报道带领读者领略小众博物馆的魅力。”王文齐说道。
从陶瓷博物馆到宋绣艺术博物馆,再到洛阳古墓博物馆……每一座博物馆里都承载着独特的故事,而这样的小视角也确实吸引了众多网友的关注,取得不俗的传播效果。
王文齐告诉记者,除了纸媒报道,河南日报社还推出了形式多样的融媒体产品。“河南日报社顶端新闻客户端在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推出融媒报道《‘镇馆之宝’喊你来河南逛博物馆!》,报道通过图片海报、文字简介的形式,带领网友倾听莲鹤方壶、饕餮乳钉纹铜方鼎、永宁寺泥塑佛面等镇馆之宝的‘呼唤’。”王文齐表示,此次融媒报道实现了线上线下的互动融合,不仅拓展了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也增强了公众参与感,让更多的人能够带着轻松的心情,参与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探索与分享中。
不仅如此,河南日报社旗下的《河南手机报》记者还前往开封、商丘、洛阳等地博物馆探馆,为每个博物馆量身打造了一期视频产品,视频通过独特的视角展现各地博物馆的特色藏品。如视频《中国最早的天文机械时钟如何精准为古人报时》展示了北宋时期的“时钟”——水运仪象台,这个充满“科技范儿”的文物吸引众多网友关注,产品内容登上头部平台热榜,话题传播量突破230万。
直播联动
在网络平台掀起传播热潮
在媒体融合发展的当下,想要抓住用户“眼球”,需要打出“组合拳”,河南日报社在国际博物馆日的融媒报道中,综合运用视频直播、媒体联动等手段,在网络平台上不断掀起传播热潮。
5月18日,顶端新闻联合新黄河客户端、《青海日报》、新甘肃客户端、看度新闻、兰州广播电视台、山西广播电视台黄河Plus客户端、青岛市广播电视台蓝睛客户端等沿黄九省(区)30余家主流媒体,发起一场《小众博物馆的大趣味》沿黄9省(区)联动直播。王文齐介绍,直播时长超12个小时,30余地主播接力探访,沉浸式参观和进行文物解读,带大家邂逅小众博物馆鲜为人知的历史片段,领略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感受与众不同的文化韵味。顶端新闻运营团队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直播被新华社、央视频、《中国青年报》等中央媒体重点转发,搜狐视频、腾讯新闻、百度、爱奇艺等平台首页重点推荐,全网播放量达1.3亿。
不仅如此,《河南手机报》在国际博物馆日当天还参与了全国媒体微博联动。他们将国际博物馆日和“5·20”这个日期相结合进行创意,选取河南博物院的西汉·红陶坐姿杂技俑“比心”姿势设置话题,并制作了创意海报,运用轻松活泼、极具网感的形式推介河南文物。
从纸版出发,到线上活动、直播联动等融媒升华,河南日报社充分展示出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和河南文化的厚重底蕴,激发了社会公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