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之电影业高质量发展分论坛:

促进中国电影工业体系优化升级

作者:本报记者 李婧璇 徐平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5-27

  《“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提出,2035年我国将建成电影强国的发展目标。

  “只要是传递真善美、弘扬主流价值,不管什么题材、什么类型,都是主旋律,都是正能量,都是创作上应当鼓励和倡导的。”“坚决杜绝为评奖而创作、因题材而评奖!”5月24日,在深圳举办的2024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之电影业高质量发展分论坛上,金句频出,氛围热烈,电影界大咖齐聚鹏城,共话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

  尊重创作规律,根植文化和生活

  推动电影产业高质量发展,最核心、最关键的是创作出深受观众喜爱的好电影。唯有尊重电影艺术规律,才能创作出好电影。

  “尊重电影艺术规律,需要我们尊重中国电影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中宣部电影局主持日常工作的副局长毛羽在论坛致辞中强调,电影从业者要关注现实、关注时代、关注人民,讲述美好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用精彩故事来抚慰观众的心灵,进而引发观众对于人生、社会和世界的思考。

  “剧本不仅决定了电影的‘地板’,也决定了电影的‘天花板’。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电影创作应该回归本质,深入思考和挖掘。”青年导演、监制陈思诚表示,“比起好莱坞只能向未来探索,我们的创作土壤更丰富,我们更幸运。”

  “《长津湖》里的志愿军战士之所以感人,《流浪地球》里的中国航天人之所以动人,都源自主创团队对不同的故事背景下的中国人脊梁、中国精神发自内心的认同和崇敬。”导演、一级演员吴京坦言:“我们在尝试把中国英雄梦继续传下去,在和平年代捍卫英雄的情怀,在平凡生活中追随英雄的途径。”在他看来,深入生活、了解角色和细节始终是电影创作的核心。

  化焦虑为动力,积极拥抱新技术

  ChatGPT、Sora等AI大模型的出世,在重塑电影产业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我们不必为其不断加速的迭代变化而焦虑,技术只是工具,电影人要通过学习,通过提高审美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而成为‘使用工具的人’。”毛羽在论坛致辞中的这番话,让大家醍醐灌顶。

  “面对AI,不需要感到焦虑。”陈思诚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AI是基于人类以往拥有的经验、数据上的一些提升。技术只是服务我们更好叙事的一种手段。”在陈思诚看来,电影人应该思考如何利用现在的新技术更好地服务电影。

  为了应对AI技术带来的挑战,吴京透露,他与华为、小米等志同道合的“伙伴”建立了联盟,希望能够掌握并利用这些高科技。他还期待郭帆等走在高科技前沿的同行将高科技做成熟后,自己也能“偷摸用一下”,继续完成自己的“英雄之旅”。

  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提升产业效率的同时,带来的相关信息安全问题值得关注和重视。“伴随AI生成图像和音视频质量的提高,未来以假乱真的程度可能会越来越高,在信息安全和版权保护方面应该高度关注并采取有效措施。”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原所长张伟建议道。

  论坛上,大家一致认为,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需要积极拥抱新的电影技术,以更智能、更高效的新型电影生产工具塑造更科学、更合理的电影生产流程,促进电影工业体系优化升级。

  注入新鲜血液,携手做大“蛋糕”

  中国电影需要发展新力量,为行业带来新气象。陈思诚谈及过去几年里以监制身份与近10位青年导演深度合作的经历时表示,他会与团队继续发掘有才华的青年创作者,为产业输出更多新鲜力量,“我个人也会在青年演员需要时为他们的创作提供帮助,为精品内容保驾护航。”

  资金、资本、资源都热衷于追逐头部项目,中小体量的作品融资难、开机难,针对当下电影市场存在的这些问题,北京京西文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总裁严雪峰建议相关主管部门出台一些鼓励性措施或者引导性政策,帮助中小企业的电影更好获得投资,“让新生代的编剧、导演和演员有更多施展才华的机会。”

  “让更多的年轻人走进电影院,就是要推进影院年轻化、行业年轻化、创作年轻化、人才储备年轻化。”万达电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陈祉希表示,“我们必须从根源整体年轻化起来,在题材类型上追求更创新的东西,让年轻人看向我们,我们需要做‘电影+’。”

  如何让整个电影行业“淡季不淡、旺季更丰满”,猫眼娱乐首席执行官郑志昊讲述了自己的思考路径:“第一个路径是向内容要空间,第二个路径是向市场要空间,第三个路径是向科技创新要空间。”他期待大家携手创新,把行业“蛋糕”做得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