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之数字时代出版人才发展分论坛:
探索数字时代出版人才培养新路径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5-27
随着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传统出版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出版作为内容创意产业,只有依靠高质量的人才队伍,才能支撑出版高质量发展。
5月24日,2024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之数字时代出版人才发展分论坛在深圳举办。相关管理部门、出版企业、数字技术企业、高校等方面的相关负责人、知名专家学者等齐聚一堂,共论数字时代出版人才培养建设新路径。
深化合作
为人才发展提供支撑
近年来,新华文轩资助四川大学出版学院教师从事出版学科研究和教学、资助出版专业学生学习和实践,构建立体化人才培养体系,解决好理论指导实践和人才支撑发展问题。在四川新华出版发行集团董事长周青看来,创新型出版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产、学、研,政、企、校整体联动。
上海理工大学在出版的四个关键领域与环节推进科技创新,依托“现代出版印刷实验教学中心”及与企业共建的“文化创意产业学院”,培养善用智能技术推动出版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上海理工大学校长丁晓东认为,当下出版人才的培养要注重跨界和“破圈”,实施学科融合、“科技、教育、人才”一体发展,走科教汇融、产教融合路径。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学院教授付海钲认为,出版学科的建设与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从教师个体深入教学与研究,到引领整个院系开展项目实践、举办学术活动,直至参与全国性的出版学科共建项目,这一过程中需要联合众多高校、企业、单位共同努力。“我们必须深化产学研合作,积极探索出版共建与教育创新前沿理念和实践需求,打造具有示范引领意义的数字出版和融合创新型教学组织建设模式与实践路径。”
形成共识
探索出版人才培养新路径
新形势下,出版行业都在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有嘉宾认为,行业应集中力量办大事,探索的步子可以迈得大一点。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高级副总裁聂小林认为,当前内容创意与创作呈现从1到N的爆发式变革,冲击着出版行业,对此,行业应摒弃逐步进阶模式,积极推动出版人才培养跨越式发展。“我建议建立‘产+教+产’三方共建协同培养模式,深化数字出版产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人工智能企业合作,打造产学研用融合的人才培养生态体系,实现对复合型、创新型出版人才的培养。”
出版人才的出现需要耐心。人民卫生出版社总编辑杜贤认为,名编、大家的成长、成才、成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出版界形成共识、尊重规律、凝心聚力、创新培养。
出版人才要敢于挑担子,在实践中磨炼自己。入社仅4个月,上海古籍出版社考古与古文字编辑室主任顾莉丹就参与到大型资料性集成图书《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的编辑工作中,最终如期完成这套35册大书的编撰,她因此获得快速成长。顾莉丹说:“青年编辑应该不畏困苦,迎难而上,勇于挑重担,主动锻炼自己,同时还要坚持传统,创建守护良好的行业环境,发掘好的出版传统,并将其发扬光大。”
三个角色
出版人才要解锁新技能
新时代有新的机遇与挑战,出版人才也要解锁新的技能,才能承担起共建出版强国的责任。
数字出版全球化的特征将愈发明显,因此出版业需要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人才。对此,北京语言大学校长段鹏表示,当下的出版人才应立足国际化,着眼于国际化的大格局,培养跨文化、跨语言的能力。相关院校应开放办学科,站在国际学术研究前沿,促进国际学术交流,采取国际化、复合型、强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升学科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腾讯互动娱乐副总裁张巍表示,当前出版人才要做好三个角色:继续当好“守门员”,提升编辑力,打造文化传播的新容器;要当好“技术员”,提升融合力,把握出版发展的新趋势;要当好“推销员”,提升执行力,汇聚文化交流的新力量。
从课程培训到工具材料包的选配,再到AIGC+手工,中原出版传媒集团的优秀编辑让传统文化“活”了起来,互联网思维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原出版传媒集团新科技出版编辑室编辑郭亚婷表示,当前,编辑应树立用户体验思维,做互联网的多面手。“要利用数字化技术开发出不同用户体验场景,获得产学研用的融合技能,才能打造真正的好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