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与名家的“纸上岁月”

作者:钟振奋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5-17


  做编辑工作的好处之一是能与这一时代最有创意和智慧的人合作,见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名作者,你甚至有机会接触到对世界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人物。与他们交流合作,既能扩展你的视野,更能丰富你的人生。尤其是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会遇见谁,想想就是件激动人心的事!

  从1986年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中国文学》杂志社,我正式进入出版行业到现在,一晃,30多年过去了。以2001年为界,我的职业生涯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在《中国文学》杂志社,我的主要工作是把当代优秀的作家和作品选编、推介到国外;到了新世界出版社,考虑得更多的是寻找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选题,因此向名作者们约稿,或者请名家写序、作推荐就成为编辑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无论是面向国外受众还是服务于国内读者,有一点是不变的:考验的都是编者的眼光和耐力,所经历的都是切切实实从指间滑过的“纸上岁月”。

  除了在书柜中陈列的上百本我所编辑或主编的图书,令我感受最为深切的自然是与众多名家大师的交往合作。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但作者们的音容笑貌依然历历在目、清晰如昨:奈斯比特的机敏谈吐、季羡林的君子风范、黄永玉的慷慨、杨宪益的谦和、汪曾祺的率真、高晓声的幽默……他们的言行一直在温暖着我、鼓舞着我。事已过,情仍在。趁着记忆犹新,何不把这些名家们的精彩故事写下来“备忘”?抱着这样的想法,我写下了最初的几篇“名家印象”。

  在回味与名家大师们愉快合作的同时,我也更为切实地体会到了一个优秀的作者对编辑会产生怎样深远的影响。

  如果说根基尚浅的我如今能作出一点点让大家肯定的成绩,也是因为多年来有机会接触这些名作者,能够当面向他们请益,他们的品德、智慧、言行,不断触动、影响着我,使我在不知不觉间得到了微小的进步。在此,我谨向他们表示深深的谢意。

  编辑与作者之间的交往也是一种难得的“缘分”。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主任赵启正先生是在我社出书最多,同时也是与我合作最久的名家了。从担任他的第一本书《向世界说明中国》的责任编辑开始,我已陆陆续续为他编辑出版了包括《江边对话》中、英文版在内的10本图书。因为深知编辑工作的辛苦,在看过我发表在报刊上的一些文章后,赵启正先生非常希望我能抽空为自己缝制一件“嫁衣”。在工作的间隙他会时不时地发来短信进行表扬或催促,甚至在书稿尚未“成形”时就慨然允诺:等你出书时我来写序!令我深受感动。正是他一向喜欢“扶老携幼”的品行,多年来不断地鼓励与督促,“催生”出了收录在本书中的长短文章。

  我从一位习惯于为他人“做嫁衣”的编辑转身为一本图书的作者,自然也离不开编辑同行们所作的贡献,他(她)们在处理稿件时的细心和耐心令我至今感念。

  身处人人互联的时代,似乎谁都避免不了“看”与“被看”的一个循环:“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卞之琳《断章》)类似的情形其实早已被清代浙派诗人厉鹗看清、说透,他在诗作《归舟江行望燕子矶作》中曾这样表述:

  石势浑如掠水飞,渔罾绝壁挂清晖。

  俯江亭上何人坐,看我扁舟望翠微。

  既然我以编辑的角度“看”名家大师的举止言行,我的这些小小篇章自然也属于“被看”的行列。我真诚地期盼着广大读者的审视与评正。

  《近处看名家》

  钟振奋 著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24年3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