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手法 文学笔法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5-17


  《山这边,山那边》以近30年的跨时空长镜,深入聚焦苏皖交界一山两村之困、之变、之兴细微而宏阔的历程,细腻回溯两村在农村改革中的艰辛探索、市场经济里的摸爬前行,浓墨刻画两村在脱贫攻坚时的你追我赶、乡村振兴下的创新蝶变。

  施战军(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主编):《山这边,山那边》有细节、有脉络、有气息、有景象、有家国,更有人心,是以新闻手法与文学笔法写就的非虚构典范。

  作品从一山两村近30年变迁中描绘出千里江山的动态图景,彰显了新时代的气象。以解剖麻雀的手法,把山乡巨变的历史演变写活了、写实了,细节处理柔软、可信、可靠,有文学的活跃度、敏感度和美感,特别有说服力。结构上的精心设计,细节上的深情书写,体现了对社会知情、对人民知心、对时代明了、对历史明道。

  白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本书通过两个毗邻山村的变迁和发展,深刻揭示了中国近30年来乡村振兴的壮丽图景。作品以小见大,角度非常独特,通过两个村又不断辐射放大,反映出中国农村社会的广泛变革。

  更重要的是,这部作品不仅记录了现实,更通过新闻报道和作者的推动,实现了对现实生活的积极影响,促进了两个村庄的改进与发展,展现了新闻写作在反映现实的同时,也具备推动社会进步的功能。这种将文学与新闻结合,通过笔墨去推动和改变现实,创造了一种新的写作现象,对报告文学写作非常有意义。

  胡平(中国作协创研部原主任):作者通过深入调查和报道,不仅引发了社会对两村的关注,还推动了两村的显著变化,展现了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和问题意识,通过报道和评论促进了社会发展,与两村建立了积极良性的互动关系。

  作品的采写时间跨度近30年,展示了乡村振兴的波澜过程,结构上的大情节相当吸引人,是非常罕见的跨时代的现场采访、现场写作。

  贺绍俊(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洑家村和下吴村两个村子是作者开掘的一口深井,井是不变的,作者的思想却在变,在跟着时代和现实的变化而变,在变化中不断深化。

  作品跟踪着农村改革的起伏变化,最后将目光投向了中国农村美好的未来,中国的农业正在全面升级,中国农村正在全面进步,中国农民也正在全面发展,生动描绘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未来。

  《山这边,山那边》

  劳罕 等 著

  安徽人民出版社

  2024年4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