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山海情相连 东西协作谱新曲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5-09
由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省广播电视总台出品的现实题材广播剧《黄河远上》,是一部以戏剧化听觉叙事生动讲述乡村振兴故事的精品佳作。山东姑娘齐嫚放弃优越工作,跋涉千里志愿去甘肃的河湾村接力支教,克服重重困难奋力逐梦西部,致力扎根基层。“齐嫚”正是无数志愿服务西部并勇于奉献青春的年轻人的一种时代缩影,“齐嫚们”的向西而行既是奔赴自我价值和个体成长的内在诉求,亦是踏寻父辈足迹、传承父辈精神、续写父辈故事的担当所在。这种接力式的坚守,不仅指向父女两代人跨越情感隔阂后的深层次和解,更是巧妙阐释东西部协作的具象隐喻。
潺潺的黄河水、笃定的脚步声、嘹亮的西北民谣、爽朗质朴的交谈……《黄河远上》身临其境的听觉盛宴拓开了超越视觉之外的多层空间,并使真挚情感悄然弥漫于多重并行的音频轨道之间,恰到好处地处理了声音的层次感和平衡感。与此同时,这种真实感与沉浸感相交融的声音景观,不仅有温度地记录了小山村的烟火日常,见证了村民思想观念的改变,也有力度地呈现了开启与唤醒民众智慧的迫切性,由此以声音的流动之魅勾勒出新的时代愿景:小山村在接受数智建设和国际视野后即将迎来波澜壮阔的巨变。
相较于影视剧,《黄河远上》以更为丰富立体的听觉叙事奏响了河湾村的乡村振兴交响曲,自然之声与生活之声的生动交汇,亦彰显出乡村振兴与生态振兴融合协同推进、双向赋能的发展诉求。剧中甘肃方言、普通话与英语(教学)的相融相生状态,亦涵养着对地域性、民族性和国际性充分结合的声音意象。这部广播剧以前后声音的对比设计呈现了村民的思想之变,比如村民们起初对建设国际鲜花港的质疑,孩子们学习英语时的胆怯与退缩,杨秀花一家对种花的排斥和抗拒,等等,显现出在乡村振兴进程中一些不可避免的挑战性问题。随着村民观念的转变,参加鲜花港二期建设时争相签名的活跃,清澈稚嫩的孩童歌声以及流畅的英语自我介绍,杨秀花一家爽朗的笑声,传递出村民们在建设美好家园中的认同感、获得感和归属感,刻画了民众对实现共同富裕充满信心和期盼的精气神。
在《黄河远上》中,“返乡”的声音审美意象被赋予人格化的表述。单辉局长向乡亲们解释数字就业中心时声音浑厚洪亮,坚定有力地憧憬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广阔前景,以激活村民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内生动力。而贯穿于整部剧的还有甘大龙对音乐梦想的执着追寻,亦是他冲破传统观念束缚的返乡之路,即便由于母亲的不理解陷入一波三折的困顿,但那种粗粝的音色里带着抚慰人心的朴实和浓郁的家乡情感,他用灵魂吟诵的花儿民谣里摇曳着最牵动人心的乡愁,他的热爱在于想要在民谣中去吟诵自己的家乡,让世界让更多人在民谣里了解自己的家乡。“花儿民谣”里承载着平凡人的梦想,也酝酿着勤劳致富的传奇。
《黄河远上》做到了小切口大民生,小人物大情怀,以微观叙事和多维视角展现情感之美,以大叙事与小叙事的互嵌颂扬跨越山海的双向奔赴。音乐和英语的学习为孩子望向外面世界打开 一扇心灵的窗口。从《太空日记》、天文望远镜到神舟飞船,点亮孩子内心对梦想的渴望,为坚守梦想而奋力奔跑,拓开了小山村里的大天地。从玫瑰花致富到畅销世界各地,村民们朝气蓬勃地在荒芜与贫瘠中开拓出花的海洋。甘大龙从热衷唱歌、吉他演奏到鲜花基地的一线工作,并在工作之余教孩子们音乐。此外,父女的和解,母子的和解,自我的和解,潜藏在声音里的温度和情感,引发听众的“共情”与“共识”。由此,在这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兼具的广播剧中,脚踏实地与仰望星空也达成了内在统一。
(作者为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