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与陌生人同行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5-09
人一生中很多时候都在行走之中。走的路多了,遇到的人自然就多。虽然是萍水相逢,彼此本不相识,但相遇相伴的次数多了,就难免会生出一些故事,留下难以抹去的印迹,一如点点星光闪烁在岁月的长空。
上世纪70年代末,我有幸在恢复高考的第三年拿到了录取通知书。学校远在成都,与我的家乡皖南泾县相距2000多公里,我要先坐汽车赶到同属一个地区(行署)的繁昌县,搭乘铁路宁铜线(南京至铜陵)火车到南京,再由南京换乘上海开往成都的82次特快列车。虽然需要多次辗转,但考上大学的喜悦冲淡了所有的辛苦,心里充满的是快乐和自豪。
从繁昌上车后不久,一位梳着短发、穿着浅色短袖衫的中年女士坐到了我的对面。也许她从我父亲和我的穿着及随身的行李上看出了我们此次旅行的目的,便问道:“是去上大学吧?考到哪儿了?”她面色和蔼,文质彬彬,说话轻声细语。当听说我是去上大学中文系时,她对我表示祝贺,还夸我父亲教子有方。
在交谈中我们得知,她是一名上世纪60年代初毕业的“老”大学生,还曾经去苏联短期学习过,现在南京从事科研工作。聊了一会儿后,她对我说,虽然你读的是中文系,但我建议你还要好好学一门外语,这样能开阔眼界,接触更多的文化,而且以后事业发展的机会也会更多更宽。最好是比较冷门的外语,如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等。现在英语、日语学的人太多,多了就不金贵了。
两个多小时后,火车到达南京站,这位女士也就和我们告别了。我甚至没顾上问一句她贵姓。当然,她也没详细问我的姓名。在她,可能就是有感而发地对一个晚辈后生说了她对学习的见解,也并没有要求我去做什么。而我,却牢牢记住了她说的话。进校后还真的打听过学外语的事。遗憾的是,学校当时只有英语和日语两门公共外语课及专业课,想学法德等语种,根本就是纸上谈兵。我也就只好把这个念头扼杀了。
欣慰的是,我记住了这位陌生旅伴建议的核心要义,在认真学好本专业的课程之余,尽可能多地涉猎相关的学科和知识,开阔眼界,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储备,主动应对社会环境的快速变化,适应生存和工作的需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坚决不掉队、不落伍。
岁月就是在人与人之间的相遇相识、相别相忘中翻过一页又一页,在这不断的相识相遇中,往往能获得意外的启示和能量,体会到日子的温馨与美好。如果说宁铜线上的这一次偶遇带给我的是“学”与“知”的醒悟,那么,那年在家乡山间小道上的一次偶遇,则是激发了我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那是大学时的第一个暑假,我和中学时代最好的朋友小曹一起,去一个叫汀溪的乡镇看望我们共同的好友小盛。当时汀溪还没有通公共汽车,我们要先从县汽车站坐车到与它相邻的爱民公社,再步行10多里才能到达。
那天阳光明媚。虽然是仲夏时节,但在山区,清风拂面,四处绿荫,天气仍是凉爽怡人。我们兴高采烈地踏上了旅途,想着给好朋友一个惊喜。
坐着一辆老旧的客运班车,在崎岖蜿蜒的山路上颠簸、摇晃了两个小时,中午时分,我们到达了爱民公社。走下汽车,稍稍缓了缓神,便向路边的老乡打听去汀溪的路,更想着是否能搭上辆拖拉机,免得双脚跋山涉水了。
不料,老乡告诉我们,去汀溪方向的路前天被山洪冲坏了,走不了,只有等一两天,水退了才行。我和小曹失落地望着前方逶迤的山路,进退两难了。
就在这时,身后响起了一个声音:“你们也去汀溪?”
我们回头一看,是同车而来的一个身材不高却很结实的中年男子。他走到我们面前说:“我去汀溪采购土产,听他们讲路坏了,过不去,但我想走走试试看。你们走不走?要走就一起做个伴。”
我俩说:“路坏了怎么走?你晓得别的路?”那人笑了笑,点了一支烟,抽了一口之后说:“路就这一条。车子走不了,人可能还能过去的。愿意就一起试试。”眼前也没有别的办法,我和小曹决定就跟着他一起往前走。
边聊边走,大约走出了二三里地时,一条水流湍急的小河挡住了我们前行的路。站到河边,那人一时也有些沮丧:“完了,河上的小木桥被冲掉了。本来过了河再走五六里路就到汀溪了。桥没了就有点小麻烦了。”我们又一次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那人顺着河边来回走了几遍,又向河中间扔了块石子,然后对我们说:“我试了试,水不深,能走过去,大不了衣服湿掉。”边说着,边开始卷裤脚,并把鞋子脱了,两根鞋带拴在一起,把鞋挂在了脖子上,又从路边捡了几根粗粗的树枝递给我们:“我准备过河,你们怎么样?敢过吗?”见他这般坚决和果断,我俩也毫不含糊,异口同声地说:“敢!”说话间也像他一样,卷起裤脚,把鞋脱了拴着挂在脖子上。
三人手拉手一字排开走下河去,那人和我一前一后,一手拄着树枝,一手拉着小曹,小心翼翼地往前蹚。河床上大大小小的石头硬生生地硌着我们的脚板,疼得我们龇牙咧嘴。刚开始水不算深,只漫过脚脖子,可越往前走,水就越深越急,走到河中间时,水已经到了我们的腰部,下半身便感觉有点飘忽起来。那人提醒我们,一定要踩稳了再迈出下一步。我们心里虽然充满恐惧,但表面上还做出很沉着的样子,顶着水流的冲击,咬着牙一步一步地往前走。
好在河并不宽,最深的那段更是不长,很快我们就走到了对岸。长出一口气,把长裤脱下来拧了拧,甩甩脚上的水,穿上鞋,回头用一种胜利者的神情看了看那条小河,就继续赶路了。到了汀溪镇口,那人和我们挥手作别,去村里的农户家收他的土特产去了。我和小曹走进镇子里,穿过一条街巷,找到了正在窗前做作业的小盛。我们神兵天降般地到来,让他喜出望外。在听说了我们一路的历险后,他母亲严肃地批评了我们,说你们胆子真大!有个万一怎么办?我们知道老人家是担心我们的安全。想想在河里被水冲击时的情景,我们心里也感到一阵后怕。但好友相见的愉快很快就冲淡了这份后怕。
此后多年,我常常会想起这一次的“历险”。如果没有遇到那位采购员,我和小曹肯定就会在爱民打道回府了,退回城里去,等到水退路通。那样的话,不仅看望好友的计划泡汤,而且此生又多了一次失败的记录。有了那位陌生旅伴的带动和激励,我们勇敢地继续前行。虽然涉水过河确实有点冒险,但是在当时却是不二的最佳选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得偿所愿。
漫漫人生路上,难免有前景不明、结果难预料的时候,是“试一试”还是“等一等”,需要有果断的决定。选择前者,至少还有一半成功的可能;而选择后者,肯定只能一无所获。显然,这不是人生选择题的优良答案。坚定地选择“试一试”,或许会面对不确定的危险。但义无反顾地走下去,迎来的往往就是繁花似锦、阳光明媚,是喜悦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