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动画展示观感体验更优

作者:陈周行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4-30

  《AIAI看中国探索火星的旅程》致敬“中国航天日”



  千百年来,华夏儿女对天空追寻的脚步从未停歇。从嫦娥奔月的浪漫传说,到敦煌飞天神女的飘逸身影;从古人观测星象以卜吉凶,到今日载人航天的壮丽探索,每一代中国人都在用智慧和勇气书写着对浩瀚宇宙的热爱与探索。

  4月24日,值第九个“中国航天日”之际,深圳报业集团视听中心精心制作AI动画作品——《AI看中国探索火星的旅程》,以科技力量为笔、以梦想为墨,生动展现了中国在火星探索领域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与宏伟蓝图。从最初的守望火星,到奔赴火星、探索火星,中华民族流传千年的红色星球之旅,正在从神话一步步变成现实。


  火星探索之旅:题材新颖引关注


  火星,这颗充满神秘和可能性的行星,一直是人类探索宇宙的重要目标。《AI看中国探索火星的旅程》以人民日报社《大长图看中国探索火星的旅程》报道为内容蓝本,为公众带来了一场关于火星探索的科普盛宴。

  该动画巧妙地以时间为脉络,借助尖端AI动画技术,清晰地梳理了中国火星探测任务从孕育到壮大的壮丽历程。从最初天问系列行星探测任务的设想与规划,到后来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成功发射与精准着陆,再到“祝融号”火星车开展巡视探测与科研发现,每一个关键节点都被清晰且生动地呈现出来。这种叙事方式令报道内容更加丰富和立体,也让观众得以一窥火星探测任务的复杂性与艰巨性,感受航天人的奋斗与拼搏。

  此外,《AI看中国探索火星的旅程》还通过生动的画面和深入浅出的解说,向观众揭开了火星的神秘面纱。火星的地表特征、环境状况、全球彩色影像图等被一一展示,让观众对这颗红色星球有了更加全面且深入的了解。


  科学艺术交融:内容丰富有深度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在浩渺无垠的宇宙中,我们时常感叹自身的渺小与孤独,仰望星空时遐想连连:星际的广袤之中,是否还藏匿着与我们相似的生命?人类的崭新家园又将在何方?《AI看中国探索火星的旅程》或许给了我们答案。

  原来,火星那令人胆寒的橘红色并非“凶兆”,而是因为地表被赤铁矿(氧化铁)覆盖。原来,火星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凶险。虽然它上面遍布撞击坑、山谷、沙漠和极地冰盖,但探测结果显示,火星还拥有含水矿物。火星,这颗太阳系中与地球最为相似的行星,似乎给了人类更多好奇与希望。

  可以说,深圳报业集团视听中心选择在“中国航天日”发布这部动画作品,不仅是对“中国航天日”主题的深度拓展,还是对航天事业的一次有力宣传。“中国航天日”的主旨在于铭记历史、传承精神,激发全民尤其是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敢于创新的热情。《AI看中国探索火星的旅程》也正是以极具前瞻性的思维和创新性的实践,向公众传递了航天事业的魅力与价值,进一步点燃人们对宇宙探索的热情与向往。


  AI赋能动画场景:引领报道新风尚


  随着文生视频技术快速发展,AIGC为传媒行业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创新活力。对于站在风口的传统媒体而言,如何巧妙地借力AI、融合AI实现自我转型,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此次深圳报业集团视听中心推出的《AI看中国探索火星的旅程》动画作品,为行业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首先,这部作品在新闻报道内容与形式上实现了双重创新。借助AI技术的渲染和模拟动画,火星的地貌图像、探测器的着陆等细节得以生动呈现,观众仿佛能亲临那片苍凉而辽阔的红色荒原。这种创新不但保留了新闻报道的权威性和准确性,更提升了报道内容的质量和吸引力,给予了读者全面的感官盛宴。

  其次,《AI看中国探索火星的旅程》凸显了AI技术在跨媒体传播和全媒体发展方面的优势。通过AI智能分析和图文提取技术,该作品成功地将静态的绘画转化为充满未来感和科技感的视频形式。这种形式的转变在拓宽传统媒体传播渠道的同时,吸引了更多年轻受众的关注和喜爱。

  总的来看,《AI看中国探索火星的旅程》动画作品借AI之力,展示了传统媒体与AI技术融合的巨大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