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综合广播:“小步快跑”做好文化节目

作者:张巧莲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4-24

  近年来,山西综合广播秉持文化理想、文化情怀,坚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自觉,坚守广播特质和“新闻+文化”的基本定位,将打造具有三晋文化特色的综合广播作为努力方向,在做好时政新闻宣传的同时,将文化节目作为主打内容,推出一批具有浓郁山西文化特色的广播文化节目,蹚出了一条“小正大”的创新路径。

  所谓的“小”,一方面,从传播力和规模来看,广播媒体在主流媒体方阵中属于“小媒体”;另一方面,从节目制作和传播成本来看,广播节目生产和传播都属于“小成本媒体”。同时,从自身规模和实力来看,山西综合广播全频率只有70余人,不论节目制作能力还是经济实力、自身体量方面,在全国省级广播电台中都属于规模实力偏弱的“小台”,这也决定了做节目必须结合自身条件,走“小步快跑”之路。

  所谓的“正”,一方面,把握正确导向,不论主题宣传类文化节目还是娱乐类文化节目,都始终把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和文化价值导向放在第一位;另一方面,坚持正面表达,在主题设置、素材选择、内容创作中始终坚持“团结稳定鼓劲”的原则,特别是对一些传统历史、民俗文化题材去粗取精、去芜存菁,深入挖掘具有当代价值、闪光点的东西,将广播文化节目创作汇聚到主题主线上来。同时,弘扬正能量,注重从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生活中挖掘、发现积极乐观、健康向上、富有营养的人和事,做到既有“意思”又有“意义”。

  所谓的“大”,一方面,彰显大文化,要有以广播节目载体参与社会精神文明构建的广义视角和大文化追求;另一方面,表达大情怀,要站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表达家国情怀、民族大义和人间大爱,彰显信仰之美、理想之美和心灵之美。同时,探索大传播,要构建起多样态共存、多渠道共享、全媒体共传的新“声”态圈。


  彰显担当

  做好主题宣传类文化节目


  在切实担当新的使命方面,山西综合广播围绕庆祝建党百年、喜迎党的二十大等重大宣传任务,深挖山西红色历史文化内涵,精心打造主题宣传类红色文化节目,先后推出广播系列访谈节目“重温红色经典,回望峥嵘岁月”(12集),系列专题节目《红色家书·记忆》(30集)、《红色印记在山西》(30集),系列短视频《主播说党史·解放太原》(6集)等红色文化节目,并进行传统频率与新媒体全网推送,用广播和融媒话语实现红色历史的通俗化、年轻化、网络化解读和有声化、轻量化、移动化传播,让红色精神薪火相传、浸润人心、绽放光彩,成为融媒语境下重大主题宣传出新出彩的一次积极尝试。


  发挥优势

  推进文学作品音频转化


  注重发挥广播“声音”优势,山西综合广播扬己之长、取人之优,推进文学作品音频转化,将一些本土题材优秀文学作品制作成优质的音频节目,收到较好受众反响。

  2019年以来,先后录制有声报告文学《掷地有声》第一部《脱贫攻坚山西故事》(56集)、《山西第一书记故事》(63集)、《赵家洼:一个村庄的消失与重生》(20集)、报告文学《再回1949,那时的少年那时的梦》(15集)、儿童文学作品《金珠玛米小扎西》(16集)等13部数百集精品有声作品,不仅为优秀文学作品拓宽了传播渠道,也丰富了广播文化节目的创作来源。其中,根据山西作家张卫平的长篇小说《红色银行》进行二度创作改编的34集长篇有声小说《红色银行》,用声音展示了中国共产党早期金融业发展的艰难历程,在广播频率、“黄河+”客户端、“学习强国”等多个平台同步播出,连续三周蝉联综合广播节目收听率排名之冠。

  此前,山西综合广播推出的系列文化节目《读着诗词去旅行》,集诗歌朗诵、古筝演奏、歌手演唱、历史文化掌故讲述等多种艺术元素于一体,由主持人与知名专家学者对话,通过朗诵、解读历代著名诗人描写山西独特风光的传世之作,用丰富的声音元素展现山西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该系列节目在广播频率和多个新媒体平台推出后,引发广泛好评。


  深耕本土

  创新音乐戏曲类内容


  山西素有“民歌的海洋”和“中国戏曲摇篮”的美誉,这是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也是灿烂中华文化的瑰宝,为山西综合广播打造具有浓郁三晋韵味的音乐戏曲类文化节目提供了丰厚的“素材库”。

  其中,山西综合广播推出的12集音乐纪实专题《民歌·山西》,便从中华民族黄河文明的重要源头、“古中国”的核心地带山西芮城出发,从三晋发端处、《诗经·唐风》诞生地曲沃,到太行之巅的“全国民间艺术之乡”左权,再到黄河岸边的“民歌海洋”河曲,节目组走访山西多地原生态歌者、非遗传承人、作曲家、歌唱家、作家、民歌研究者,采制了近百个小时的珍贵音视频资料,探寻山西民歌珍宝和中华文脉之根。该节目被列入2022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重点广播电视节目,获得总局2022年度优秀网络视听作品推选活动优秀作品奖。

  2023年,山西综合广播又策划推出10集广播纪实专题节目《戏里山河》,深入山西各地采访戏曲名角、戏剧研究专家学者,通过《赵氏孤儿》《西厢记》《杨家将》《打金枝》等10个经典剧目,讲述山西深厚的地理历史文化故事,该节目入选总局2023年“中华文化广播电视传播工程”重点项目。

  《民歌·山西》《戏里山河》等节目不仅是山西综合广播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理念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成功展示,也是对濒临失传的民歌、剧种进行的抢救性记录。


  整合资源

  打造融媒直播类活动IP


  融媒时代,山西综合广播十分注重以共同的文化元素和标识为纽带,从声音出发整合广播行业资源,打造跨区域、全媒体、全方位、立体式的大型融媒直播类活动IP,通过线下活动和线上线下互动的多场景活动、全媒体传播,产生“节目场”的磁场效应和IP效应。

  在由山西综合广播牵头,联合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河南、山东沿黄九省(区)省级广播主频率共同举行的“喜迎二十大·沿黄九省(区)‘我们的黄河’”大型融媒体直播活动中,制作图文、短视频、H5、有声海报等融媒体产品,以融合传播的方式集中展示沿黄九省(区)在生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成效,在沿黄九省(区)广播主平台和新媒体矩阵以及今日头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推出,汇聚成了多点开花、多端发力的传播效果,得到全国多家主流媒体官方账号同频同步转播,直播视频的浏览量达200万人次,相关微信推文、短视频的转载点击量过千万。目前,这种跨省合作已趋于常态化、机制化。

  通过不断创新实践,山西综合广播也在广播文化节目的探索中体会到了“小正大”的价值所在。可以说,“小正大”是一条非常适合地方广播媒体、切实可行的节目创新创优路径。走好“小正大”之路,在广播传播领域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高地,是地方主流广播媒体践行新的文化使命、提升广播品位品质、打造广播频率品牌的重要战略选择与有效战术举措。

  (作者单位:山西广播电视台新闻广播节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