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太行记忆——红旗渠精神口述史》
建构红旗渠精神的社会记忆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4-19
2024年1月,《太行记忆——红旗渠精神口述史》(湖南人民出版社 岳麓书社)终于面世。这是一本抢救性的口述史,旨在还原20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为解决林县长期以来的缺水问题,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在万仞壁立、千峰如削的太行山上建成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的建设奇迹的现实场景。书中收录了红旗渠修渠特等模范口述录4篇,甲等模范口述录10篇,乙等模范口述录21篇,其他建设模范、普通民工及办公人员口述录31篇,红旗渠引水地山西平顺县王家庄村见证者口述录1篇,红旗渠精神传承人口述录3篇,红旗渠建设发起人、红旗渠总指挥部政委、时任林县县委书记的回忆录1篇,多年跟拍红旗渠建设的摄影记者的口述录1篇。这是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自2016年7月起,在红旗渠干部学院的支持下,为期5年多的“红旗渠精神口述史”实践调研活动的结晶。先后有37位教师和近200名研究生参与这次活动,共访谈了修渠劳模和相关人士126人,整理口述录117篇,入书72篇。作者团队采访的劳模都已近80岁或80岁以上,其口述录的价值自是十分珍贵的。
口述史研究的重要价值在于生动地再现历史,填补重大事件和普通民众生活经历中那些没有文字记载的空白,并为历史研究提供新的视角、方法和启示,也可以表现出当时人们社会心理的发展过程。红旗渠精神口述史的整理与研究,是一个建构红旗渠精神社会记忆的过程。本书作者团队在采访和整理的过程中,做到了客观性与主体性的统一、口述史料与文献史料的互补,希望能为后世留下一份客观、真实、动人的历史记忆。
客观性与主体性的统一。在整个访谈过程中以及后期访谈材料的整理中,作者团队都尽量保持中立的立场。同时,根据访谈对象的具体工作岗位,有意识地引导他们畅谈自己熟悉的方面。例如,访谈对象当时是医生,访谈内容便侧重于了解当时的医疗保障与伤员情况;访谈对象当时是卡车司机,访谈内容便侧重于了解当时的物资运输与对外联系情况;访谈对象是领导干部,参与了发生的某些重大事件,访谈内容就侧重从宏观上多方面了解相关情况。此外,访谈中注重询问当事人的心理感受,涉及的话题注重联系实际。
口述史料与文献史料的互补。红旗渠精神口述史的整理研究参照了权威的文献史料,两者互补,在尊重访谈者主观口述的同时,根据权威文献对时间、地点、人物以及发生的重大事件做了客观、合理的校正。
红旗渠精神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记,具有穿越时空的持久生命力和历久弥新的强大感召力。书中真实人物故事展现的伟大精神,必将焕发时代生机,激励中华儿女凝聚起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