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守正创新讲好中华民族故事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4-19
核心阅读
新闻媒体参与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特别需要发掘和培养一批掌握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对中华民族历史观有正确认知、善于讲好中华民族故事的作者队伍和编辑记者队伍,这是取得预期宣传效果的基石。
进入新时代,面对民族工作领域的新形势新特点和媒体深度融合的浪潮,民族类期刊应该如何进一步聚焦主责主业,守正创新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引导各族读者牢固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积极贡献呢?本文以创刊于1957年的《中国民族》杂志为例,探讨民族类杂志应该如何在实践中回答好时代之问。
新定位:
围绕主线 与时俱进
“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做一本有理论、有思想、有学理、有情怀、有品位的政刊和学刊,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添砖加瓦、增光添彩。”这一新定位、新目标已经成为《中国民族》杂志进入新时代的办刊根本。
作为党媒党刊的《中国民族》杂志创刊伊始就从未停下守正创新的脚步。近年来,杂志社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始终坚持政治家办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全力推进政刊、学刊转型升级,率先策划推出人文历史专栏《史话共同体》、文化艺术专栏《诗画共同体》等重大原创选题,全新打造“与共”系列、“中华文化符号解读”系列文化传播品牌工程,提升了“中国民族”品牌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这些专栏专题,包括“文物考古”系列、“馆见”系列、“中国人的文明”系列、“历史文化名城”系列、“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列、“文化遗产”系列、“典籍与文学”系列等,作为《中国民族》杂志的拳头产品,是传统纸媒深入践行“两个结合”的精品力作。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中国民族》杂志社在深刻把握“四个共同”“四个与共”等共同体理念丰厚内涵的基础上,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提炼题材、汲取养分,将主流叙事置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新语境,以时代精神激活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彰显了民族新闻宣传的独特魅力和优势。
同时,《中国民族》杂志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生动讲好中华民族故事,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讲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故事,通过自身探索为传媒行业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新方式:
学理性阐释 通俗化表达
守正是为了更好地创新。那么,面向海内外大众读者,如何才能真正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宣介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民族》杂志提出了“学理性阐释、通俗化表达、大众化传播”的编辑方针,并较好地解决了“谁是我们的作者”这一关键问题。具体而言,就是杂志要充分依靠优质的作者、合格的编者,保证每篇专题文章既权威准确又可读性强。
从《史话共同体》专栏来看,“文物考古”系列分为《文物考古实证西藏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文物考古实证中华文明是新疆各民族文化的根脉所在》《内蒙古地区文物考古见证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3个专题,分别与西藏文化博物馆、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等合作完成。“中国人的文明”系列则是与北京服装学院、北京舞蹈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历史研究院等院所和行业协会合作,涵盖服饰、音乐、舞蹈、书院、书法、神话、建筑、绘画等专题,全方位、多角度讲述中华文化传承保护、创新交融的故事。
新闻媒体参与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特别需要发掘和培养一批掌握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对中华民族历史观有正确认知、善于讲好中华民族故事的作者队伍和编辑记者队伍,这是取得预期宣传效果的基石。
《中国民族》杂志就抓住了这一重点,积极寻求与人文社科研究机构、高等院校以及地方党报党刊等的合作,将学者们的学术成果、记者们的报道成果巧妙地融合转化为普通读者所需要的宣传产品。特别是广泛邀请长期深耕中华文化、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领域的学者专家,进行深入浅出、专业独到的权威阐释。同时,在杂志社采编团队中广泛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进一步提高编辑记者的政治站位,打开编辑记者从事民族新闻宣传工作的视野格局,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如何推陈出新,阐释好报道对象所昭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向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
经过近3年的沉淀,从历史到现实,从传承到创新,《中国民族》杂志两个常设栏目的规模体量达到约250篇作品,在题材选取上视野开阔、丰富多元;在表现形式上图文并茂、详略得当;在内容呈现上注重挖掘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与现实,广度与深度兼具。这既让杂志更加有深度、有学理、有思考,也让杂志更可读、更耐看、更有趣。这些有效积累为杂志社的各大新媒体平台供应了源源不断的优质内容和创作素材,催生了许多阅读点击量高、宣传效果好的融媒体作品,并收获了一大批网络读者。
新品牌:
多渠道延展 多角度呈现
2022年年底,《中国民族》杂志与故宫出版社合作的图书《中华文化符号解读》与各族读者、书友见面了。这本书不仅被纳入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还在港澳台地区出版了《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符号解读》繁体字版,受到了业界的广泛关注。
其实,这本书就是源自杂志社策划的《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符号解读》第一、第二、第三季专题。采编团队先后选取祖国大好河山与历史文化遗产、文学经典、史书古籍等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邀请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学者、作家,以“大家写小书”,对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中华文化符号予以准确呈现、生动展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
此后,《中国民族》杂志乘势而上,不断丰富宣传业态,拓展对外合作空间,积极与全国各省(区、市)统战、民族工作部门合作,推出了《中华文化符号解读·地方卷系列》,将这项具有重大政治意义、历史意义的工作进一步做实,使其成为一个系统性的品牌工程,推动期刊成果更好地转化为文化产品。目前,甘肃、北京、云南、山西等地的系列作品已经相继出版。
近两年来,杂志社结合自身发展实际,进一步延展讲好中华民族故事的方法路径,在前期大量卓有成效的探索基础上,策划打造了“‘与共’系列丛书”,涵盖《社与稷——稼穑探文明》《城与国——古城读中华》《册与典——文脉润千秋》等3部作品,将杂志相关优质文章更加集中、系统、厚重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优质新闻产品和宣传报道作品具有鼓舞人心、振奋精神的强大力量。从《中国民族》杂志的创新实践看,在新媒体发展大潮中传统纸媒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关键是要把准时代脉搏,把好宣传发力点,厚积薄发、润物无声,以生产优质内容为前提,创新传播方式,丰富传播内容,拓宽传播渠道,为媒体转型升级发展蓄力增效,为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建构提供独具特色的时代文本。
(作者单位:《中国民族》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