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让东北抗联成为“后事之师”
——评李发锁的《热血:东北抗联》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4-17
作者简介
李发锁1950年5月出生,笔名凡槊,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吉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长春市人民政府秘书长、长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著有《动迁》《官司》等长篇小说六部,《围困长春》等长篇纪实文学三部,《较劲》等中篇小说集两部。作品入围鲁迅文学奖,获徐迟报告文学奖、长白山文艺奖、君子兰文学奖等奖项。
内容简介
《热血:东北抗联》是一部长篇纪实文学作品。作者在查阅参考了大量的近代史尤其是东北抗联相关史料的基础上,用20章60余万字的篇幅,展现了日本侵华期间,东北抗联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联合各种抗日武装,组织东北各族人民,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坚持抗战的艰辛而光辉的历程,歌颂了以杨靖宇、赵尚志、周保中、赵一曼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勇赴国难、血战到底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英雄气概,以及坚定信仰、心向中央的忠诚品格。同时,作者还将东北抗联的抗日活动置于抗日战争的大历史背景下,用大量篇幅描写了中国抗日战场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描写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和国民政府尤其是蒋介石个人在抗战中的举措,阐述了国共双方高层的抗日政策对抗联的抗日活动、抗联的命运和境遇等各方面的影响,是一部文学性和可读性较强的东北抗联活动史。
《热血:东北抗联》是一部反映东北抗日联军的数万名壮士为保卫白山黑水,与侵略者进行14年艰苦卓绝战斗的最全面、最详尽、最真实的作品。东北抗联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在我们还是小学生或中学生时,就在课本中读到过;也在那些庄严的纪念日里,听人们满怀激情地传诵过。但坦率地说,我们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只是将东北抗联定格在这些可歌可泣的故事里,缺乏对东北抗联的全面了解。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读到李发锁的《热血:东北抗联》这本书时,心情格外激动。听说作者为写这本书花费了5年时间,搜集了2000多万字的资料、典籍和档案。作者已是古稀之年,过度劳累的写作导致身体的各种病痛接连不断,作者的毅力令我们感动。我们必须由衷地感谢作者,因为他的付出,也因为他的文学才华,才使得东北抗联的英雄身姿能够以感人的文学形象如此完整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东北抗联的历史错综复杂,要将其说清楚很不容易。东北抗联是东北地区的人民为了反击日本侵略而成立起来的抗日武装,最初具有广泛性和自发性的特点,它的前身就包括了东北抗日义勇军、东北反日游击队和东北人民革命军等多个组织。东北抗联的斗争是在极其险峻的环境下展开的,各种政治力量渗透其中,党要对其加强领导也很艰难。在最险峻的阶段,许多统战过来的抗日武装或被瓦解或者投敌,最坚定的东北抗联仅剩下不到1000人。李发锁对历史进行了认真仔细的爬梳整理,他丝毫不遗漏曾经发生在东北大地上的所有抗击日本侵略军的点滴壮举,比如在“九一八”事变中冒险前往事发地窥探敌情的警士高曙光,他成为“九一八”事变的第一个为国捐躯者。
同时,作者也将东北抗联各路力量相互之间的关系和发展脉络阐述得清清楚楚。该书以时间为主轴,记述了东北抗联从无到有、顽强不死、热血拼搏的过程。因东北抗联的组织十分松散,残酷的斗争环境也迫使东北的抗日斗争更为隐蔽和分散,李发锁便不拘泥于史的完整性,而是在时间主轴清晰的前提下,分别从不同角度将众多抗日先烈的英雄气概充分展现出来,既有人们非常熟悉的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李兆麟等气贯长虹的名字,也有一批尚不为人知晓的流血牺牲的普通抗联战士。全书共20章,每一章侧重一个主题,将碎片式的史实串联了起来,共同指向英勇抗敌的主旨,从而充分揭示了东北抗联的精神实质。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热血:东北抗联》的出版适逢其时。重温东北抗联的历史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李发锁深深懂得这一点。他说:“一个合格的史学研究者,不仅要忠实还原历史事实,而且要着力探求历史轨迹的因由,这对‘后事之师’有重要意义。”这是李发锁在搜集整理东北抗联历史过程中获得的最重要的思想认识,他正是以这样的目标来进行写作的。他从东北抗联历史中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领导的艰巨性和必要性。东北抗日义勇军在东北大地风起云涌,但他们兵分各路,缺乏明确的政治领导,互相摩擦,遂酿成悲剧的结局。当年中国共产党在东北的力量相当薄弱,但党组织当仁不让地担负起了抗战重任,当时还处于秘密状态下的中共满洲省委以各种方式发出自己的声音,逐渐形成了东北抗联如火如荼的燎原之势。该书也充分写出了党组织在东北坚持领导抗日斗争的艰巨性。东北抗日力量来自多方面,有的就是由昔日的土匪在爱国精神激励下转变过来的,队伍参差不齐;日军在东北投入了强大兵力,来势汹汹;同时还有国外其他政治势力渗透进抗日队伍中。中国共产党组织就是在如此险峻的环境下开展工作的。
斗争不仅更为复杂,而且也非常残酷。有一句革命俗语是这样说的:“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然而,毛主席曾经感慨道:抗联比长征还要苦!书中所写到的东北抗联之“苦”,真是让人震惊。一些抗联战士不是牺牲在战场上,而是在惨烈的环境中被饿死,被冻死!对于共产党而言,更为残酷的是要面对多方面的强压,敌我战线不明等局势。打入内部的敌人和经受不住考验的叛徒,就给党的革命事业持续造成了重大的打击。党的忠诚战士赵尚志英勇善战,曾令敌人闻风丧胆,但他被奸细通过告密和造谣的阴险手段两次被错误开除党籍,三次被撤职削权,最终仍是因奸细的告密而被敌人逮捕。但即使遭遇如此坎坷和不公,赵尚志对党的忠诚和对革命事业的信仰仍是无比坚定的。
东北抗联的历史让我们感叹革命之艰难,也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之伟大。正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东北抗联日益发展壮大,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1945年,中国人民迎来了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东北抗联也统一编入以林彪为总司令的东北人民自治军。李发锁写到这里的时候,情不自禁地感叹道:“东北广大共产党员,终于找到党中央,回到家了!”
李发锁于此书中阐释东北抗联的重要意义,还突出体现在他的国际政治视野。他意识到,书写东北抗联历史不能停留在写东北抗联抗击侵略者的行为上,而且还应该追问为什么会在中国大地上发生一场抗击侵略者的战争。他在全书的前两章专门详细分析了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的国际政治形势,无论是北方的苏联,还是东方的日本,甚至与中国不相邻的欧洲各国,他们都不约而同地觊觎着“庞大肥壮”的中国,他们为自己的侵略行为摆出了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日本从1868年的明治维新起便走上了战争扩张的道路,福泽谕吉写出好几本著作为日本“侵略战争正义”寻找理论依据,因此受到日本人的追捧,他的头像还曾被印在日元纸币上。李发锁这两章的书写并非多余,它完全可以视为东北抗联的“前史”,它也在警示今人,我们不要因为胜利而掉以轻心。这也是在今天强调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的时代里,为什么还要重温东北抗联历史的关键原因。我想,这应该就是李发锁所说“后事之师”的落脚点吧。
重温东北抗联的历史,就是要让东北抗联的精神继续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