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沙丘”系列引关注——
经典改编有妙招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4-10

由加拿大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执导的科幻巨制《沙丘2》正在中国内地上映。近日,在由万达电影及旗下线上衍生品平台“好集了”、中信出版集团、《科幻世界》杂志社联合共创的“科幻史诗、传奇再临:《沙丘2》IMAX四城特别观影暨阅读导赏活动”上,知名科幻作家任青、《看电影》杂志主编阿郎、影评人严蓬等,围绕电影技术、科幻文学之美等话题,深度解读与探讨了科幻艺术的当下与未来。
与会者认为,从整体来看,“沙丘”系列会是科幻电影史上的经典系列,在未来会被经常提起、分析、研究,这是必然的事情。所以,严蓬认为,我们正在见证一个科幻电影经典系列的诞生。“已经有好长时间没有优秀的系列科幻电影出现了,诺兰导演拍的《星际穿越》等都是单部的。”严蓬说,近些年,真正能跟“沙丘”系列相比的,大概仅有“黑客帝国”系列了。
严蓬谈道,海外有很多媒体评价,基本把“沙丘”系列和“指环王”三部曲、“星球大战”三部曲相提并论。特别还提到,《沙丘2》跟《星球大战2:帝国反击战》非常近似,《星球大战2:帝国反击战》也是“星球大战”系列中评价最高的一部。
“当前的好莱坞大片,已经远远没有了上世纪90年代或者2000年时期的观感,因为随着技术不断发展,它极大地僭越了电影语言。在进入2000年、2010年之后,全世界的电影语言基本没有进步,只不过有一部分电影人把电影技术进步当成电影语言进步。”阿郎强调,丹尼斯·维伦纽瓦跨过了电影技术所谓科学的表达,回到了电影艺术的本体,找到了驾驭电影技术的方法。他就像影片中的保罗驾驭沙虫一样在驾驭电影技术,从《焦土之城》到《边境杀手》,再到《降临》,其导演手法发生了巨大变化。
而谈及导演拍摄《沙丘》时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之处时,任青认为,一方面,丹尼斯·维伦纽瓦是一个比较善于影像化叙事的导演,而不是通过对白展现一些科幻的设定或者是科学元素。举个例子:巴特勒圣战之后,帝国强行“训练”人类,让他们长期吸取香料,培育出了门泰特等强化的人工智能体(注:类似人型计算机)。对于这样一个复杂的设定,导演在电影中没有进行解释,《沙丘》第一部中只用了一个镜头——让角色通过翻眼的方式思考,曝出数据计算、财务统计的问题,这就是他对门泰特的展现。
另一方面,影视化叙事不但要让大家看得懂,还要让大家喜欢看。虽然科幻小说的核心读者是科幻爱好者,但是电影讲究票房,特别是科幻大片如此大的投资,就要做到让更多人共情。在这方面,导演在叙事中,采取很多影像化的形式,把科幻部分展现出来,比如像惊悚片一样让人慢慢凭空升起等,这些都是为了让普通观众产生更多共鸣所采取的手法。虽然是些小手段,但是也体现了导演对科幻改编电影的理解,以及对观众的了解。
此外,导演和编剧通过高超的人物塑造方式,让需求各不相同的观众喜欢上这个故事或者找到各自感兴趣的点,为科幻电影收获了更大范围的观众。“这对科幻文学作品进行影视化改编提供了有益的思考,小说作者要有一种编剧思维,而编剧要有作者的思维,这样才能把科幻题材与IP拓展、影视化表达等更好地结合在一起。”任青说道。
“在我看来,出色的科幻电影应该是沉浸式的,应该是让观众进入一个世界观当中,而不应该是体验一段故事情节或者代入一个角色身份。当然,如果能做到后者,那也会是很好的科幻电影,但是,我认为,最高级、最出色的科幻电影一定是能够引导观众进入到神奇的科幻世界中。”严蓬补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