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纪录片《方舟·东黑冠长臂猿》的拍摄中领会——

自然摄影师应具备哪些素养

作者:李超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4-10

  自然类纪录片一直是国际市场上的“硬通货”,备受大家的喜爱。然而,拍摄过程却困难重重,对摄影师的毅力与技术均提出了极大的考验,尤其为了捕捉野生动物的精彩瞬间,需要耗费摄影师大量的时间精力才有可能完成。在纪录片《方舟·东黑冠长臂猿》中,摄影师深入中越边境,记录下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长臂猿的可爱灵动,唤醒人们环保理念的同时,也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电视人的力量。

  坚持立场,讲述精彩故事

  一名合格的摄影师首先得明确自己的立场,深知自己服务的对象。自然摄影师也不例外,要善于用镜头发现真善美,把好后期的第一道关。纪录片《方舟·东黑冠长臂猿》是中宣部“纪录中国”项目,讲述的是中越两国跨境联合保护极度濒危物种“东黑冠长臂猿”的故事。

  为了增强对这一物种的认知,摄制组提前半年前往广西邦亮长臂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向保护区工作人员和向导了解情况。经过前期的反复调研,最终了解到:在中越边境线上的东黑冠长臂猿是唯一生活在喀斯特森林里的长臂猿,在中国仅有5群31只,其中有3个家庭具有“双重国籍”。由于广西广播电视台国际频道担负着外宣的使命,最终,摄制团队决定将具有“双重国籍”的“咪灵”一家作为拍摄主角。对于生活在国境线上的“咪灵”一家来说,起床后在中国“唱歌”,早餐后到越南玩耍,是每天都发生的事情。于是,该片巧妙地提出“人类有国家之别,而长臂猿却无国界之分”这一理念,在拉近中越两国观众距离的同时,也将人类命运共同体展现得淋漓尽致。

  中越两国联合保护东黑冠长臂猿的事例,已经成为国际跨境合作保护的典范。因此,该片在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广西故事的同时,更展示了中国在自然生态保护方面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敢于吃苦,打造过硬“四力”

  位于中越边境线上的东黑冠长臂猿,生活在喀斯特山区的原始森林中。特殊的环境,使得这一物种在被宣布灭绝半个世纪之后得以被重新发现。修盖在原始森林中的铁皮棚是摄制组和检测人员的营地,这里没有水、没有电、没有信号、没有补给,喝的水全是下雨时顺着铁皮棚的房檐流下而收集到的雨水。每次拍摄时间在10—15天不等,极度考验团队成员的“四力”。

  “四力”,即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是新时代新闻工作者职业精神的具体体现。摄影师的脚力使其能够负重穿越层层障碍,跋山涉水。由于自然类纪录片的拍摄环境大都在人迹罕至的高原、山地,虽不像野外求生那样艰苦,但也不像踏青那样轻松。在《方舟·东黑冠长臂猿》拍摄期间,从广西百色靖西市壬庄乡到拍摄地大本营大约需要3个半小时,带有重型设备的话需要找当地村民背上山,大约需要5个小时徒步,上山路况尚可,但中间有约300米的陡坡地带,需手脚并用攀爬而上方能到达大本营。从大本营到观察点直线距离300米到2公里不等,大部分路段都举步维艰,加上重型器材更是难上加难。由于长臂猿的活动方式,摄制组到每个拍摄点的单程时间通常是40分钟到3个小时不等。该片有这样一句话记录了人类在山间行走的艰难:“千百万年的雨水冲刷,使得这里的石头尖锐如刀锋。马长勇被这些石头划伤过无数次,走惯了石山路的他,依旧需要每一步都小心翼翼。”摄影师通常需要负重40斤左右在森林中穿梭,没有好的脚力,连最近的拍摄点都到不了,更别说很多时候需要移动跟踪拍摄。

  摄影师的眼力决定了能从什么样的角度拍摄到什么样的画面。对于自然摄影师来说,更需要一双能够发现美、观测规律的慧眼。在保障镜头画面漂亮、富有冲击力的同时,摄影师要能观测到所拍摄对象的行动规律,并且做好预判。在《方舟·东黑冠长臂猿》中,由于拍摄距离远,东黑冠长臂猿的拍摄通常是搭配超长焦镜头,如何能找到它们,并拍下它们在树枝间快速移动的镜头,时刻考验着摄影师的拍摄技能。

  脑力和笔力则是摄影师现场拍摄能力的具体体现。摄影师不仅是现场的第一导演,更是后期的第一剪辑师。就野生动物拍摄来说,摄影师带着导演和后期剪辑的思维去拍摄尤为重要。在拍摄东黑冠长臂猿时,航拍摄影没有办法实现,无法出现更多的视角以供后期剪辑。因此,摄影师通常会在拍到10—15秒的有效镜头之后,变换不同的机位和景别,以确保后期剪辑的流畅进行。

  培养耐心,尊重动物习性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自然摄影师,除了耐心和毅力,更需要深入了解并尊重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活动规律、行为特征以及栖息地环境,学会隐藏与伪装技能,尽可能减少对野生动物的影响。因为任何突发的干扰都可能导致动物行为改变,从而错失拍摄的最佳时机。对于野生动物摄影师来说,对动物的尊重和情感的建立是成功的关键。拍摄东黑冠长臂猿时,摄影师需要了解它们在原始森林中的生活方式,包括它们的活动路线、食物的分布来源以及日常的社交行为等。

  野生动物摄影往往需要长时间的等待和观察,摄影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才能在最佳时机拍摄到相应的画面。在拍摄东黑冠长臂猿期间,由于天气和动物的不确定性,曾有过9天的时间内没有拍摄到任何一个有效画面的经历。

  鸣叫是东黑冠长臂猿最重要的生活习性,是它们向外界宣告自己领地的方式,也是维系家庭和睦的重要方式。为了拍摄到东黑冠长臂猿的鸣叫,摄制组需要在前一天跟踪到它们的过夜树,然后,在第二天天亮之前到达拍摄点。因为鸣叫时间、天气、光线等各种不确定的因素,为了拍摄到精彩的画面,摄制组在整个拍摄期间几乎都在重复这一工作。

  此外,为了拍摄到东黑冠长臂猿的近景画面,科研人员和摄制组通过长期的记录观察,在其食物树的旁边通过拉伪装棚、伪装网等形式,采用隐藏式的拍摄方法,经过长时间的蹲守,才在关键时刻拍摄到猿群吃果、小猿吃奶等精彩且珍贵的画面。

  与时俱进,不断丰富“技能包”

  随着科技的进步,新的器材、新的拍摄手段层出不穷,对摄影师要求掌握的拍摄技能也越来越多。这就使得摄影师要有一颗与时俱进的心,保持对新技术、新设备、新角度的关注和学习,切忌故步自封。

  在拍摄《方舟·东黑冠长臂猿》时,用到了航拍、移动延时、跟踪、红外线触发等拍摄手段,每一种拍摄方法在极限环境中,都是对摄影师综合技能的挑战。在原始森林中进行航拍,需要尽可能地贴着树枝拍摄,如果技术不够硬,无人机就会坠毁丢失,损失财产的同时影响拍摄进度;为了拍摄出精彩的移动延时画面,需要摄影师对气象、星空有足够的了解,知道在何时何地才能拍出所需要的画面;为了能在东黑冠长臂猿经常路过的树干上装设红外相机,摄影师通过SRT技术(攀爬用到的单绳技术),爬到离地45米的树干上架设红外相机,这便需要摄影师胆大心细……除此之外,各种车辆和轮船的驾驶及潜水、航拍等,都是一名优秀的自然摄影师所必备的技能。

  归根到底,一名优秀的自然摄影师一定是热爱这个行业的人。唯有热爱,才能在极限的环境中坚持信仰;唯有热爱,才能在面对困难时劈波斩浪;唯有热爱,才能在从事的行业中创造辉煌。

  (作者单位:广西广播电视台国际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