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下的第一支革命武装力量的传奇故事:

挖掘生动范本 再现“铁甲车队”

作者:陈周行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4-10

  在中国近代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有这样一支特殊的队伍。它隶属于孙中山大元帅府,由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下的第一支革命武装力量。这支英雄革命军队——“建国陆海军大元帅府铁甲车队”,而后又扩编为“叶挺独立团”的英勇之师,在中国共产党尝试武装力量建设、培养革命战斗骨干、探索工农革命实践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中国革命事业谱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随着由广州广播电视台出品、广州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李林导演团队摄制的电视纪录片《铁甲车队》,于4月8日、9日在湖南广播电视台金鹰纪实频道的播出,该片首次揭秘了大元帅府铁甲车队的传奇故事,带领观众重回那段峥嵘岁月,感受共产党人的崇高追求和使命担当。

  革命先驱的铁血征程

  乘百舸争流之势,续中华民族之魂。广州,作为被西方列强入侵最早的地区之一,也是封建军阀争夺最激烈的地区之一,见证了无数英勇的中华儿女为民族解放和国家富强而抛头颅、洒热血的壮丽史诗。在这片热土上,诞生了这支英勇的铁甲车队。纪录片《铁甲车队》依托真实历史,讲述了周恩来、廖乾五、徐成章、周士第等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探索成立军事武装、与帝国主义和各路军阀进行革命斗争的光荣历程,充分诠释了中国人民军队的初心和使命。

  1924年,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为了保护大元帅府和广九铁路沿线地区的安全,在征得孙中山的同意后,时任中共广东区委委员长、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亲自负责组建起了一支武装部队——建国陆海军大元帅府铁甲车队。

  为了让观众能更深入地了解这段历史,纪录片《铁甲车队》以开国上将周士第次子寻访父辈革命足迹为线索,采用情景再现为主、实地走访为辅的形式,生动全面地展现了铁甲车队从诞生到壮大的辉煌革命历程。片中可以看到,东征军阀陈炯明,协同友军控制铁路命脉,保障东征后方交通运输安全;平定滇桂军阀叛乱,维护广东革命政府的稳定,为东征军回师讨伐叛军创造有利条件;肃清反革命武装,成功掩护东征军冲锋,使广东革命政府转危为安;支援省港大罢工,与工人阶级并肩作战,共同完成封港任务……

  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教授、军事史专家徐焰认为,中国共产党建立军队是一个从小到大的过程,而铁甲车队正是这一伟大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起点。它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从萌芽到壮大的历史进程,也为我们今天强大的人民解放军提供了追根溯源、不忘初心的宝贵历史资源。

  尘封历史中的红色力量

  谈起1925年成立的叶挺独立团,人们无不肃然起敬,以该团为骨干扩编的部队在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的英勇表现更是家喻户晓。然而,这份光辉的背后有一个鲜为人知但同样闪耀的英雄身影,那便是叶挺独立团的前身——铁甲车队。它不仅是中国革命力量的先驱,更是中国共产党创建革命武装的首次尝试。

  让沉睡的历史“活”起来,纪录片《铁甲车队》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那扇尘封已久的历史之门。在这部纪录片中,我们得以一窥铁甲车队的真实面貌。挂名“大元帅府”的铁甲车队,驻地并不在大元帅府,而是隐于大沙头岛上。在那里,有一群坚定信念、勇敢无畏的战士,他们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但都有着共同的追求——为了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而浴血奋战。

  面对国民党内部的复杂局势,共产党深知没有现成的骨干可用,便采取了“借鸡生蛋”的策略,与国民党合作培养自己的骨干力量。周恩来同志精心策划,从黄埔军校调来了特别官佐徐成章和第一期毕业生周士第、赵自选,另从中共广东区委机关调来了曹汝谦、廖乾五,共5人具体负责组建工作,只为建立一支真正属于共产党人自己的武装力量。

  透过该片观众可以了解到,铁甲车队的装备在当时是极为先进和独特的。作为装甲火车,火车头覆盖着坚固的铁甲,车厢后面挂着5个铁制车厢。两侧开有不同高度的射击孔,车顶部的旋转炮塔上还装备有一挺重机枪,列车既有强大的火力屏障,又能装载步兵下车作战。

  铁甲车队成立之后不久,就开到距广州不远的广宁县支援农民运动。铁甲车队的到来,给予广宁农民群众很大的鼓舞。铁甲车队以血肉之躯筑起了革命的钢铁长城,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不可多得的战斗力量。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这第一支武装部队出师第一仗,就是在农村,恰恰也反映了中国革命战争的主要内容之所在。

  这支传奇车队,一直鲜有档案记载,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直到近年来才偶有提及。在该片的讲述中可以了解到,铁甲车队最初的100多名队员几乎全部在北伐和南昌起义等战斗中先后牺牲,或许他们的名字已经逐渐被岁月淡忘,但他们的英勇事迹和牺牲精神却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透过该片,观众也再一次感受到了他们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革命精神,什么是真正的英雄气概。

  广州地标里的英雄底色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广州作为中国近现代民主革命的策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的革命历史底蕴,也正因此,纪录片《铁甲车队》在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基础上,深挖红色文化资源,创作文艺精品。

  2024年是中共广东区委、中共广东区委军事委员会、铁甲车队、黄埔军校成立100周年,2025年是叶挺独立团成立100周年、省港大罢工100周年、沙基惨案100周年。借此重要节点,以纪录片《铁甲车队》为媒介,不仅是对历史的一种深情回望,更是对民族精神的一种深刻传承。该片巧妙地将广州的黄埔军校旧址、广州大元帅府旧址、中共广东区委旧址、中共三大旧址、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省港大罢工纪念馆等一系列红色地标有机地串联起来,映照出广州这座城市的英雄底色。

  历史不能泯灭,英雄不可遗忘。百年前的铁甲车队队员的平均年龄不过20岁出头,他们本应是风华正茂、挥斥方遒的青春少年。然而,在民族危急存亡之际,他们怀揣着为国家牺牲而奋斗的信念,义无反顾地奔向了战场,用青春和热血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战歌。

  据该片主创团队透露,拍摄制作过程中,无论是再现拍摄还是三维制作,大到一个场景的搭建,小到一个仅作为镜头背景的道具的选择,每处细节都经过团队的用心设计,力求最大化地还原历史,再现这支传奇军队的荣光。开拍前,导演组、美术组、三维动画组联动,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收集了一战前后各国铁甲列车的历史照片,再结合《周士第回忆录》中对铁甲车的具体描述,改造出一辆栩栩如生的铁甲列车。可以说,透过一幕幕镜头,《铁甲车队》摄制组用心揣摩每一处细节的用心也融入其中。片中每一个场景、人物都充满了浓厚的情感和张力,使观众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亲身感受铁甲车队队员浴血奋战的英勇与坚韧。

  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认为,该片内容鲜活,制作精良,兼具政治性、知识性、艺术性和教育性,生动再现了大革命时期铁甲车队这支由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第一支革命武装的诞生、成长和斗争历史。这不仅为讲好、讲活党史故事提供了生动范本,更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注入了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