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当代牧民写心立传

作者:梁鸿鹰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3-29

  我国国土幅员辽阔,边疆草原连绵丰茂,流传着很多值得书写的动人故事。布仁巴雅尔与杨楣(原名赵艳)合著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牧民》(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以现实主义的真诚笔触,塑造了“七一勋章”获得者、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萨如拉图雅嘎查(村)党支部原书记廷·巴特尔的生动形象,刻画当代中国牧民的初心、境界和品格,是一部反映祖国辽阔北疆大地牧民对党和国家炽爱的好作品。

  作品的主人公廷·巴特尔无愧于扎根牧区新牧民的典范,他作为开国将军廷懋之子,1974年从呼和浩特市到牧区插队,在偏远艰苦的荒漠一扎就是半个世纪。他几十年如一日,承继红色家风,坚守理想信念,为改变牧区落后面貌,一次次放弃回城机会,带领牧民群众保护生态、发展经济、促进增收。书中描写道,他积极探索脱贫致富“破冰之路”,为解决草畜平衡矛盾日益突出、草场退化严重、牧民持续增收困难等难题,带头实行“减羊增牛”“划区轮牧”等,率先在自家承包的草场上,实施一系列探索性实践,改善草原生态环境,建设现代化牧区。

  这部报告文学作品有力彰显了一名杰出共产党员的精神境界和底色,他坚守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胸怀大局,全心全意,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始终做牧民群众的贴心人,在困难面前大声喊出“看我的”,把保护草原生态环境、提升畜牧业经济收益、保障牧民长远生计有机结合起来,为了群众、集体和国家的利益而忘我操劳。他带领牧民们划区轮牧、调整畜群结构、进行科学化养殖,让曾经寸草不生的浑善达克沙地和盐碱滩变成了“聚宝盆”,打造出人草畜和谐共生的“锡林郭勒样本”。他探寻将牧民从繁重生产劳动中解脱出来的“休闲式”生态家庭牧场经营新模式。

  作品注重把廷·巴特尔放在时代的进步中来进行浓墨重彩地刻画。正是在改革开放的浩荡潮流中,在人民创造历史的恢宏实践中,廷·巴特尔成就了从“将军之子”到“草原之子”的传奇,他的精彩人生历程,曲折命运轨迹,印证着我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历程。他与国家同命运、与时代同发展,与阿巴嘎旗这个小旗县、萨如拉图雅这个小村庄的人们“过上好日子”的强烈愿望,与牧民们呼唤改革创新的要求完全融合在一起,他的人生故事也是整个中国牧民群体的故事。廷·巴特尔的个人成长与当代中国牧民、牧区、牧业发展血肉相连,从牧民成为“时代楷模”,新时代牧民廷·巴特尔的奋斗史,就是基层牧区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史。《中国牧民》对主人公的描写,为我国广大农牧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也是作品的重要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所在。

  作品还注重描写廷·巴特尔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层典范的所作所为。他传授技术帮助嘎查的汉族青年牧民张爱忠发展牧业养殖,成立专业合作社,建立核心肉牛养殖群,成为一名职业牧民;帮助萨如拉图雅嘎查外来户、汉族牧民贠亮家进行划区轮牧、品种改良、草场管理,增加家庭收入,设计建造新房,关照日常生活。他的愚公精神、赤子情怀,对他不为人知的艰辛苦涩,让蒙汉民族团结的美好故事在草原上不断传唱的持续努力,有着感人至深的力量。廷·巴特尔不再担任嘎查党支部书记之后,依然发光发热,在家中办起“廷·巴特尔大讲堂”,面对面把党的声音传递到千家万户,从乡村振兴、粮食安全到产业发展、人才培育,推动党的好政策“声”入基层、“声”入群众、“声”入人心。他还围绕牧区道路、信息网络、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广泛调研,向有关部门建言献策,为草原牧民代言,为牧区发展呼吁。“牧民”身份在廷·巴特尔的心中至高无上,视为自己的职业荣耀。

  作者关注廷·巴特尔的先进事迹20多年。近些年又多次深入到廷·巴特尔家庭牧场,反复进行实地采访,与主人公面对面交流的同时,先后采访30多位养牛大户、职业牧民、扶贫户、返乡创业大学生,深入锡林浩特市、西乌珠穆沁旗,采访养殖大户、牧民致富典型,倾听牧民心声,作品鲜明的时代性、深厚的人文情怀和纯熟的文学表达,让读者走近勤劳坚韧、平凡高尚的廷·巴特尔,从他身上汲取前进力量,点亮信仰心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