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心灵去文学世界度个假

作者:钟欣瑜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3-22

  诺奖得主、作家莫言曾说,文学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这听起来像句玩笑话,略略一想却更像真言。尤其在当下快节奏的生活中,文学既不像科技、财经一般“硬核”,仿佛也解决不了太实际的问题,看起来不是刚需。但当真不是吗?

  仅从近两年来看,《人世间》曾因电视剧热播,销量陡然攀升,很多读者直言自己也是书中的某某,在别人的故事中更理解身边人、也与自己和解。《额尔古纳河右岸》也因直播间销量突破了150万本,掀起文学阅读热,一众读者在书中人物的生死传奇中感受爱与美,看到生命的顽强与不屈的民族精神。有过这番畅读,眼界或者胸襟总会有些开阔,也终会积聚一些温暖、勇气与力量。

  所谓刚需,通常是指那些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基本需求。可是当我们解决了温饱、步入小康,谁说精神的丰盈、心理的需求、情感的支撑就不是刚需,或者不是正在变成刚需呢?文学编辑李殷已经从事这份工作16年。她说,读文学作品是因为我们需要它。当一些事情在生活中找不到答案时,会需要文学作品将自己从现实中剥离。作家以独特的视角将大众熟悉的世界重新编码,再进行艺术的创作。读者追随作家的视角,会发现世界变得似曾相识又不太一样,有时像重新被激活了似的。文学可以治愈作家,也可以治愈读者。

  一部剧就是一种人生,一本小说也是一种人生。在经历了无数次作家创造的人生洗礼之后,读者也许会更清楚自己的人生。有时,内心的困惑或者眼前的失意很难依靠硬性方式去解决。但小说,这种讲故事的“传统技艺”可能会“润物细无声”“无痛”地解决一些问题。文学编辑窦玉帅认为,阅读是最简单地改变心境的方式。在现实生活中感觉到疲于应对时,不妨打开一本文学作品,从那些陌生人的故事中获得安慰或力量。阅读《最慢的是活着》便具有这种效果。

  《最慢的是活着》《我们八月见》《东北故事集》《夜间故事》《登春台》这些文学名家之作,都为读者打开了多彩的世界,也许还包括日日生活于其中而未曾觉察、不曾看见的存在。那么,让我们暂且停下脚步、打开书本,看看那些被有意无意忽视的风景,让心灵去文学世界度个假。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无论我们的生活节奏多快,都需要一个让自己慢下来的时刻,这些文学好书或许就是一个可以让脚步慢下来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