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文学里的余韵悠长

作者:本报记者 洪玉华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3-22

  文学曾是无数人追逐的理想,也曾被认为在视频化的时代追随者在逐渐减少。其实,不论火热还是遇冷,文学始终是阅读与生活的重要板块,她就在那里,等待与读者相遇,提供一种陪伴、抚慰甚或是洞见。近期,《我们八月见》(南海出版公司)、《东北故事集》《夜间故事》(人民文学出版社)、《最慢的是活着》(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登春台》(译林出版社)等文学佳作陆续亮相。这些小说或是名家新作,或是新近结集出版,他们都以高质量的文学书写吸引了读者关注。

  在故事里,观察寻常日子

  “她一直生活着,却从没观察过生活,只是那一年从岛上回来后,她才开始用批判的目光审视自己的日子。”

  她叫安娜·玛格达莱纳·巴赫。打开《我们八月见》,在“丝滑”的阅读中可以感知以“她”为代称推进的故事。这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遗作,也是马尔克斯首次将女性设置为长篇小说的主人公。今年3月,该书中文版与西班牙语版同时首发。

  读者可以在该书阅读中感受到熟悉的“马尔克斯”风范。书中不仅有作家一贯的文学风格,而且隐藏着一些与其他作品的互文,令人莞尔。初次接触马尔克斯的读者,可以在文字中感受到大家笔力,甚或在阅读中为作家的巧思、细节击掌。

  小说开篇,作家就勾勒出一幅极具张力和想象空间的画面,也奠定了故事悬念:每年8月,“她”都会乘渡轮来到一座岛上,为母亲的坟前摆上一束鲜花。她将此行视作一种仪式,且只能独自完成。这个每年重复的仪式,究竟包含了多少生活的可能性?命运又为她做了怎样的安排?答案藏在马尔克斯增删10余年才完成的这本百余页的故事中。新经典发行有限公司营销编辑陈歆怡说,8月是马尔克斯笔下频频出现也最具代表性的月份,这个邀约一般的书名,等待读者在阅读中揭开悬念。

  《最慢的是活着》是茅盾文学奖得主乔叶的中短篇小说集,收录《最慢的是活着》《叶小灵病史》《给母亲洗澡》《明月梅花》4篇代表作。其中,《最慢的是活着》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给母亲洗澡》获第十九届百花文学奖,《明月梅花》是乔叶获茅盾文学奖后的新作。

  “乔叶写作的取材总是身边的人、寻常的事。我们日经而不察的,经她信手拈来后,才惊觉其中的惊涛骇浪。”该书责编窦玉帅认为,在这本书中,作家完成了对日常生活的深刻书写。阅读这本书,也是阅读我们本真的生活。

  比如,《最慢的是活着》中写出了极具典型性的奶奶。在小说的前半截,读者可以看到精灵古怪的小孙女与重男轻女的奶奶之间的对抗。故事推进中,走过艰难岁月的奶奶,面对日常生活总是充满智慧。在精明、强硬的表层之下,她一直是一个慈爱的长辈。小说的动人之处也在于此,故事中不仅写出了生活重压之下个人的改变,也写出了重压之下人性的坚守与永恒。

  在阅读中,体悟生命与情感

  作家迟子建说,把一部作品写“短”往往更难。这背后是故事结构的调整、叙述语言的精练乃至创作习惯的重塑。作家苏童认为,短篇小说历来就让人为难,一门来自语言的艺术,偏偏最终使语言陷入了困境。从某种意义上说,短篇小说的任务就是走出困境。

  知晓写短更难的迟子建、苏童分别著有小说集《东北故事集》和《夜间故事》,呈现精心打磨的“小”故事。《东北故事集》收录了迟子建近年来创作的3部钩沉东北历史的中短篇小说,其中《喝汤的声音》荣获首届高晓声文学奖·短篇小说奖;《白釉黑花罐与碑桥》荣获第五届《钟山》文学奖·中短篇小说奖;《夜间故事》是作家的自选短篇集,包括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共43篇,有《香草营》《白雪猪头》《西瓜船》《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红桃Q》等名篇,也有最新获得花地文学奖的作品《玛多娜生意》。

  《东北故事集》的开篇之作《喝汤的声音》述说哈喇泊家族三代人在黑龙江畔的生死传奇与爱恨情仇。迟子建曾表示,“写的时候不停地捶打和挤压它,不断地‘收’,让一条河瘦身为溪。”经过了“捶打”与“瘦身”的故事毫不减损历史纵深感。事实上,正是不同寻常的历史纵深感,使《东北故事集》的宽度和厚度大大拓展,延展着迟子建“东北经验”的美学张力。该书呈现了3场游历于现实和历史双重空间的历险。作家认为,书写历史的意义不在于史实的再现,而在于对生命情感的重新体悟。

  “还是要看自选集,作者本人对自己作品的认知远胜市场。”《夜间故事》责编、“99读书人”编辑李殷说,豆瓣上的这个短评准确地表达了读者感受。苏童目前写过200多个短篇。《夜间故事》是他唯一的自选集,可以作为深入了解作家短篇创作特色的窗口。书中所选横跨了苏童整个创作维度,称得上以优中选优之作凝聚成其目前为止的短篇创作之巅峰。

  从阅读感受来说,这本书好看且后劲很大,书中每个故事都透着作者独特的洞察力和表达能力。苏童的遣词造句带着一些筋道,又透着诗意。“苏童老师的人和事写得精妙又自然。其实仔细想想,这本书里的故事大多是现实里会见到、会发生的,但是他写出来就有了不一样的韵味。人物都是复杂的,能通过他创造的情境去理解,却偏偏又很难准确地说出来,是堵在心头的,是即便残忍却又是美的。”李殷认为,这部短篇余韵悠长,像是睡前喝了一杯美酒,梦里还能再思一宿。

  换个视角,看待现在与未来

  “如果倒过来,你拥有一个从未来、从生命的尽头回望现在的眼光,你会立刻发现,现在的每一刻,其实都无比珍贵。”小说《登春台》中提供了一种“奇特”的看生活的视角。

  《登春台》是茅盾文学奖得主格非暌违4年推出的最新长篇小说。在作品序章中,年老的周振遐突然陷入昏迷,既来将往的人和事,杂然丛集,主人公沈辛夷、陈克明、窦宝庆相继登场,最后故事又流畅地回到周振遐身上,并打开他的生命历程与诸多心幕。小说中的4个篇章以4个主人公名字命名,他们4人的故事轮番上演,又彼此交叠。他们从无序、偶然中走来,却在时间的湍流中始终往前行进。阅读中读者会被好奇与疑问牵引,也会陡然间看到一个熟悉的名字、一个即将出现的答案。这部小说的构思相当巧妙,就如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汪民安所说,《登春台》有尼采意义上的永恒轮回式的时间结构,也有拉图尔意义上的“行动者网络理论”的空间结构。《登春台》中的人物故事仿佛发生在身边,似乎相去不远却又有些朦胧,作家的笔触巧妙地掀开了一块幕布,让读者更清晰地看到那些人和事、联系与纠缠。评论家陈培浩认为,书中的4个主要人物均取自当代生活河流的水滴,他们来自不同的流域和河段,他们互相交叉重叠和映照。他们既有着折射生活的典型性,也有着反思生活的思辨性。各种关联中,作品通过周振遐这一人物,再次深切地追问生命的意义难题。

  追问生命是文学的主题。《我们八月见》中,安娜·玛格达莱纳·巴赫一次次观察着自己,偶然间发现自己生命中出现的奇迹实际上是母亲生命的一种延续。她在观察、发现与决断中流淌着一种情感,因着这份情感,安娜·玛格达莱纳·巴赫的故事不只属于她,也得以跨越时空,归属于所有细腻的女性。《夜间故事》中有很多瞬间与偶然,却也促成他者生活的变动,共同组成令人唏嘘或莞尔的生命故事。阅读中读者也许会不自觉地代入然后反思,也许豁然开朗,也许有所疗愈。《最慢的是活着》中,4篇小说聚焦亲情、女性成长等乔叶创作的鲜明主题,以文学的方式表达了对亲密关系、个体成长等人生命题的解答。《登春台》中,不同人的生命中似乎都有一个始终妨碍他们的人,他们又进行着各式各样的抗争与和解。在这些精彩跌宕的故事中,读者可以有一段暂时脱离纷繁生活的阅读之旅,却在合上书本之时收获更多对生活的洞见,拓展对生命观察的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