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内容阵地 打开传播格局

作者:本报记者 张博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3-20







  “快看快看,这就是上海广电那个Scube(智媒魔方),听说这个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能自动生成稿件、现场实况内容翻译、视频自动剪辑。”“那个就是湖南广电数字人董飞和牟鹏民啊。”“内蒙古广电AI主播晓奔和晓腾还挺好玩儿”……在全国两会新闻采访中心,《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不时听到中外媒体记者对各广电媒体新应用、“黑科技”的讨论,他们以赛代练,用新质生产力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

  春潮澎湃起,扬帆正当时。今年全国两会上,来自文艺界的代表委员们集智聚力,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联系实际用前瞻视角述行业前景,结合实践话行业重点。


  锻造精品 全面提升制作质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谈到的重要关键词,‘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这12个字正是习近平总书记为各行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给出的重要方法论。”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委员、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原总编辑王众一结合在亚太传播中心工作25年的经历谈道,在“以新促质”驱动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广电及影视行业要真正理解“因地制宜”的深刻意义,应以内容创新为基础,以传播格局为手段,通过构建全链条服务体系,推动广电媒体积极迎接新的挑战与机遇。

  “不管是电影、电视剧等艺术作品,还是传统媒体、新媒体等平台,内容永远是王道。”在全国政协委员、演员靳东看来,慢下来、精雕细琢的内容才会被观众记住。“我一直坚持创作者一定要慢下来,事实上也只有慢下来,才有可能做出一点东西。”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湖南广播电视台)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台长、总编辑龚政文也表示,只有持续的精品创作、多元的融合传播,才能让广电视听领域不断产生“好作品有好传播,正能量带动大流量”的案例。

  “电影作品中的人物吸引人吗?故事内容有感染力吗?看完电影观众会将思考或者片段带回家吗?”全国政协委员、演员甄子丹用提问的方式向《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说出了他心中好作品的标准,“观众是聪明的,他们有自己的判断力。尽管不同品位的观众会喜欢不同的电影,但高水平、有感染力的作品是能够让观众满意的。”

  全国政协委员、导演赵宝刚提出,应对外界变化的关键是创作出好作品。“要始终保持对好内容的足够热情与激情,有了这股激情,我们创作者才能更好地为这个时代添砖加瓦。”

  近年来,《山海情》《觉醒年代》等围绕主题主线创作的文艺作品获得观众们的喜爱。全国人大代表、江苏广电总台新闻中心主持人张晓北表示,一大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主题剧竞相涌现,要持续助力主题剧作向精品化发展,离不开各方面的努力和扶持。因此,他建议,加大对主题剧创作生产的扶持力度,特别是从创作源头、生产制作和播出宣传3个环节加强扶持。

  “精品影视剧应不断创新突破,在题材、表现形式、叙事手法等方面大胆探索,为观众带去耳目一新的视听体验。”在全国人大代表,辽宁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党委委员、播音主持管理部主任管旭看来,“精品化”是一个全面、系统、动态的概念,“建议在内容制作方面提升制作水平,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提高影视剧的制作质量。”


  重温经典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对文化传承与发展提出了新目标、新要求。

  “前不久,中国广电开办的‘重温经典’频道开播,播出了87版《红楼梦》、《四世同堂》、《射雕英雄传》、《渴望》等优秀经典之作,满足了观众的怀旧情怀和多元需求,也有效丰富了精品内容的供给,获得广泛认可。”在管旭看来,经典影视剧经过时间的沉淀和观众的检验,其思想内涵、艺术水准得到广泛认可,并蕴含着丰富的创作元素和叙事技巧,可以为当代创作者提供灵感和借鉴,也可以激发创作者的创作热情,促进影视创作的创新突破,“重温经典”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力实践。

  带其走上艺术之路,在《四世同堂》中饰演祁老人二孙子祁瑞丰的赵宝刚看来,“重温经典”频道在全国开播,是非常值得称道的一件好事。“我理解的经典,就是百看不厌,无论重复观看多少次,每一次都会从中获取更新的东西。”在赵宝刚看来,就文化传承而言,“那个时代的创作者拍出的作品,也会让这个时代的观众产生思想连接和情感共鸣。”

  “经典影视作品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名誉首席姜克美表示,“重温经典”频道开播,不仅提供了优质视听内容,而且丰富了人民文化生活,更好地服务美育教育,持续传递着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我希望‘重温经典’频道在建设过程中,还可以进一步增加节目类型、涵盖更多艺术形式的内容;扩大宣传推广,让更多观众了解频道内容和节目播出信息;在网络媒体上发起互动,了解大众对经典视听内容等的收看需求。”姜克美建议。

  张晓北则提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等优秀经典电视剧作品,对每代人以及孩子们世界观、价值观格局的建立,有着重要的精神引领,有意义、有价值,也有温度。“经典值得反复品读传唱,也是对人民群众至真至纯的美好情感诉求的价值回归;重温经典,不仅赋予经典作品新的生机和活力,也是对人民群众美好视听需求的满足。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经典作品回顾,可以认识现在的自己,坚守最可贵的品质,让经典作品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多时代价值。”张晓北说,“重温经典”频道为文艺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有效参考,是文艺界的创新举措。

  “不仅是电视剧,接下来,一些经典的曲艺作品也要重新搜集,一些经典的民乐作品也要重新演绎,这些都是非常好的点子。”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广播艺术团团长刘学俊说。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制片人吕涛则建议,希望文艺界同仁可以继续加大投入和挖掘的力度。“包括多角度盘活库存的纪录片、文献片资源,甚至可以结合文物回流工作提案,促进留存于国外的珍贵影像资料‘回家’,并对一批还健在的经典人物进行抢救性采访,为频道建设储备宝贵资料,为致敬经典、提振广电事业,贡献更大的力量。”吕涛表示,迫切希望将这些经典的视听作品传播出去,发扬出去,找到更多的观众。


  走出去+请进来 齐头并进深化交流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深化中外人文交流,提高国际传播能力。

  作为一名国际化演员,甄子丹提到,对于中国电影“出海”问题,不需要过多刻意强调出现中国元素,最重要的还是要拍好电影,“因为我们是中国演员、导演,讲的东西肯定是围绕着中国,在创造故事的过程中,不论是故事的发生地点、人物生活,还是服装道具、声音声响,甚至是人物所吃的食物,都会将中国元素自然地融入其中。因此,必须要将影视作品拍好放在首位,其中会很自然地出现中国元素,并且通过情感流露来打动观众、感染观众,通过口碑相传引起连锁反应让更多观众看到。”

  “《领航》以‘小切口’展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中国》系列用写意和独特的视听技术展现中华文明;《何以中国》《又见三星堆》等从考古视角诠释何以中国……这些国产纪录片不仅为观众提供了更多高质量、有深度的视听享受,也提升了中国纪录片的国际影响力,成为我国对外交流非常重要的方式和途径之一。”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中国视协纪录片学术委员会第四届会长范宗钗提出,要通过纪录片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用更加国际化的语言讲好中国故事。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主任王瑞表示,因为全球对中国文化认知仍有不足,需要更多具有文化内涵和价值理念的优秀作品“出海”,让海外受众更加了解真实的中国。而推动中国影视作品走出去,需要多条途径齐头并进。“要不断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提升中国影视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多管齐下,有效增加优质内容供给,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做好国际传播,除了要完善大外宣格局外,我认为,强大的传播能力建设是决定性因素。”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融媒体中心主持人(首席)印海蓉提到,国际传播能力包括有特色鲜明的拳头产品,以形成核心竞争力;有双语人才队伍,以支持全球联动传播;有畅通的国际合作渠道,有利于借船“出海”;有丰富的资源特色,这是推动文化交流的源头活水。“国际传播要‘上天入地’,借助更接地气的内容提升传播实效。”印海蓉说。

  全国人大代表、南宁广播电视台创新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班宁结合南宁广播电视台的实践提出,要常态化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工作模式,走到海外去主动开展文体旅宣介活动,也请海外的官方机构或有影响力的民间组织、网络达人到中国来感受、记录、讲述、传播中国故事;利用本地视听创作及语言翻译的人才优势,合作合译一系列的优秀视听作品在相邻的国家热播,持续用中华文化浸润人心、引领风尚;坚持把内容创作与文化贸易相结合,用出口产品敲开海外消费者的家门,用文化内涵打动海外各国人民的心灵。“这样可有效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助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中华文化自信,增强我们国家在国际上的话语权。”班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