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山野

——我和撒沙一起走过的十年

作者:董小眉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3-20

撒沙(左)和我在野外探索自然。


  撒沙在我眼里是一个非常安静的人,认识她很多年,从来都是那种安安静静的样子。只有在谈到艺术、自然和孩子的时候才能看到她眼里散发的某种特有的光芒,她是一个内心丰富、个性独特、充满激情的女孩。


  从小练就发现美的眼睛


  撒沙出生在一个艺术世家,她的姥姥姥爷是苏联的功勋艺术家,而她的爸爸妈妈目前都是陶瓷艺术专业的大学教授,而撒沙也拿到了艺术学博士学位。从小耳濡目染,让撒沙很早就有了一双会发现美的眼睛。虽然撒沙出生在大城市圣彼得堡,但是她童年的每一个假期都是在她姥姥姥爷农村的木头房子里度过的。俄罗斯的自然环境非常美,因为地广人稀,自然也得以保留了它最自然的状态。撒沙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度过了她的童年,而这段童年经历也在撒沙身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影响了她此后一生的爱好和价值观。

  2014年,那时候我刚从设计师转岗做编辑,而撒沙那时候多数时间在照顾刚满4岁的孩子,撒沙说她想给孩子找一些有意思的书看,但是发现很难。她喜欢带孩子去爬山,但没发现专门写中国大自然的书。而我那时候也满脑子琢磨要做一些什么样的书,所以我们一拍即合,决定一起做一套给中国孩子看的写大自然的科普书。自那次聊天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其实都没有决定要从哪个主题开始写起。又是偶然的一个契机,撒沙有一天去菜市场买菜,发现一棵大白菜上趴了一只蜗牛,她说那天她原本没打算买白菜,但是如果她不把那棵白菜买回家,那只蜗牛会死得很惨。于是她把那只蜗牛带回家养了起来。就这样撒沙开始养蜗牛、研究蜗牛、写蜗牛、画蜗牛,她跟孩子一起观察,也觉察孩子看蜗牛的视角。撒沙说,蜗牛书不是她自己写的,是这些小蜗牛和她一起完成的。最初撒沙为这套书起的名字是《发现身边的美丽》,但我想我们不光要发现大自然的美丽,还要发现它的有趣,所以最终定名为《家门外的自然课》。

  撒沙小时候的梦想是做一名科学家,后来虽然选择了艺术专业,但她对科学研究始终抱着心心念念的不舍。从写她的第一本书《看!蜗牛》开始,她就一直在默默地学习。后来她又写了《看!树木》《看!草儿》《看!蚯蚓》,直到2022年《看!蘑菇》书稿完成。


  迷恋科学的艺术家


  撒沙既有科学家缜密的思维习惯,同时又有艺术家对美独特的感受力。她对科学研究非常迷恋,喜欢透彻地洞悉事物,这套书里很多细节的呈现也是对撒沙的这一特质最好的诠释。比如在画到关于古代蜗牛部分的时候,撒沙查阅了很多资料也没有关于古代蜗牛颜色的准确描述,一开始她画的宽角螺是根据猜测画的土黄色和蓝色的壳,后来因为最终也没找到资料,撒沙不愿意把没有科学根据的东西呈现在给孩子看的书里,所以又不辞辛苦重新画了一幅没有着色的纯线条图,让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为它涂色。

  在这些书的创作过程中,撒沙是这些生物的代言人,她从生物的角度观察世界,体会生命的不易与尊严。撒沙说:“她在创作蜗牛书的时候,自己也像变成了一只小蜗牛,她在创作蘑菇书的时候,自己也像变成了蘑菇。”她努力从这些生物的角度去感受这个世界,探究它们的感受。在那段时间里,她简直变成了一个“蘑菇女孩”,背包上的挂饰是自己缝制的布艺蘑菇,穿的T恤也亲手绣上了很特别的蘑菇,还有妈妈亲手为她制作的蘑菇图案的杯子。

  这些年,撒沙就这样探索自然,研究自然,写自然,画自然。《看!蘑菇》这本书里画的蘑菇,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撒沙在中国各个地方的发现。所以她的书,是真正在写中国孩子身边的自然。一个俄罗斯女孩,远嫁中国,把为中国孩子写书当成了她终生的事业。每次外出,撒沙都会把当天发现的蘑菇做记录,用随身携带的显微镜研究它们。当然,研究自然并不代表有权去破坏自然。撒沙说如果在发现一种新蘑菇的地方长了很多同样的蘑菇,那她会带走一个回房间用显微镜研究,如果那个区域的蘑菇只有一个或数量很少,她会只拍照留存资料,她不想因为她的研究让某一个物种从那个区域消失。这正是撒沙对待大自然的态度。


  尊重自然,爱护生命


  现在生活在都市的孩子或许没有太多机会走进真正的大自然,每天生活在钢筋水泥里,跟随着城市躁动的节奏学各种各样的知识,却缺失了最值得付出童年时光的自然生命教育。看看我们现在生活的世界,农药滥用、资源过度开发已经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以前常见的那些小昆虫也慢慢消失不见了,这些发现让我痛心,这也是我们创作《家门外的自然课》这套书的初衷。

  在中国,我们常常用害虫还是益虫来给一些小生命贴上标签,但是这样的“好”与“坏”是根据人类自己的需要来给它们分类的,是人类自私的偏见。对于大自然而言,它们跟人类有同样的权利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所以,在这本书里,我们不作出“好”与“坏”的评判,只是本着尊重一切生命的态度来研究它们。这样的一种人文关怀精神在这套书的很多内容里面得以体现,所以,这不单纯是一套自然科普书,更是能让孩子体会自然万物和谐共生的暖心绘本。

  当我们慢慢长大,有了大人的身体和责任,但与我们灵魂相伴的永远是那段童年时光,所以,童年时,一个孩子遇到什么、感受到什么往往会影响他的一生。

  借用余光中先生的一段话:“孩子,我们让你接触诗歌、绘画、音乐,是为了让你的心灵填满高尚的情趣。这些高尚的情趣会支撑你的一生,使你在最严酷的冬天也不会忘记玫瑰的芳香。”

  我想自然对于孩子而言跟艺术一样可以滋养他的一生,不管他将来是一名科学家、一名工程师、一名商人还是一名艺术家,他内心深处的那个自然会给他充足的养分,让他在漫长的生命旅途中不会因困境而躁动迷失。一个懂得尊重自然、爱护生命的孩子永远也不会变坏。我真心希望借由此书可以让孩子爱上自然,启动孩子最本真温暖的一面。

  (作者单位: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