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思维培养人类创造力

作者:刘燕芳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3-18

  《清华教授的思维训练课:创造力培养》(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一书,是一本培养读者创造力,帮助读者进行跨学科思维训练的书。本书围绕观察与思考、建模与分析、创意与发明、动手与实践等主题,结合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趣味问题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帮助读者进行跨学科思维训练,更好理解科学思维的本质,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造力培养,起始于观察思考、明晰于建模分析、呈现于创意发明、落实于动手实践。这是一本内容丰富的书,既有简明的科学发展史,又有不同学科的重要模型;既有趣味的挑战节目,又有快速处理问题的方法;既有无处不在的思维,又有众多跨学科融合的案例。

  作者高云峰是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教授,现任中国力学学会科学普及工作委员会主任,曾多次参与太空授课活动设计,曾在《加油!向未来》《异想天开》《异想天开之大师挑战赛》《走近科学》《我爱发明》等电视栏目中策划设计了数百个原创科普实验和游戏。作者是一名科学家,也是一位多年活跃在中小学、幼儿园领域的科普专家。

  该书是作者结合几十年教学经验总结出来的一本激发读者创造力的科学思维图书。书中内容源于他的教学研究实践和科普工作实践,是经过实践检验和证明卓有成效的创造力培养方法。本书内容结合作者开设的“趣味力学实验及制作”“力学中的创意设计”等通识课程为基础,提炼其中通俗易懂的内容,通过有趣的知识讲解,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述生活中遇到的科学知识。书中案例、实践活动全部由作者原创设计,部分内容曾在电视台节目中展示。书中包含36个趣味科学案例,500余幅插图,融合15门学科内容,有趣且有启发意义。

  第一章“观察与思考”,介绍了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身边自行车说起,引出虽然有“眼见为实”的说法,但眼睛所看到的现象可能只是事物的表面现象,我们除了要仔细观察,同时还需要善于思考。

  第二章“建模与分析”,介绍了如何解释我们所关心的问题。例如,竹筷子为什么不容易拉断而很容易折断,通过对竹纤维受力的形象分析,很自然地理解“团结一致”力量大,而“各自为战”容易被各个击破的道理。

  第三章“创意与发明”,介绍了一些发明的案例,包括工具和方法。在能力一定的情况下,方法好就可以事半功倍,这一结论超越了学习具体的知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富有启发意义。

  第四章“动手与实践”,介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案例。例如,复原孔子时代欹器的案例,把教育含义、创意设计、动手实践融合在一起。经过定性分析和计算,可以设计并做出一个在桌面上演示的模型,是很好的“座右铭”。

  书中围绕“思维”“分析”“创意”“实践”等关键词展开,通过一个个趣味科学案例,从生活中熟悉的场景切入,挖掘背后的逻辑,揭秘引导思考的过程,注重思考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本书介绍知识内容的同时,更侧重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授之以渔”,注重观察思考后,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书注重用所学知识分析案例背后的道理,一方面让读者了解理论如何应用于实践,另一方面案例中的结论具有启发作用,让读者感受到虽然是从不同学科角度得到的结论,但是又具有更普遍的意义,从而超越了知识本身。

  正如作者所讲,教育是为了培养具有良好人格品性、较强行动能力、较好思维品质和较深创造潜能的人才。随着义务教育科学课程的改革,发挥科学课程的育人价值,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成为科学教育的时代主题。

  科学思维是科学核心素养的核心。本书重在培养读者科学思维的方法,帮助读者提升创造力。科学思维是可以通过后期培养的,其不同于其他思维模型,它的独特性在于实践,而实践是要建立在客观观察之上,还要运用分析、归纳、演绎等逻辑思维工具对观察到的数据进行加工、分析,反复推敲和锤炼,从而获得观点。

  好的方法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本书既是一本科普科学思维方法的科普图书,也是一本激发好奇心,培养创造力的图书。正如科普出版既要守科普之本,又要围绕以人为本的特点,提升核心素养。本书注重科普教育和科技传播的实效,不仅传授科学知识,更是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作者在内容创作与设计理念上讲究科普教育的多样性,传授知识的同时,更注重传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