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荣耀与责任上两会

作者:《中国老年报》记者 姜琳琳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3-12

姜琳琳


  “代表您好,您是否有养老方面的建议?如何看待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我重点关注人大代表关于养老方面的议案建议。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十几处提及“养老”,代表委员无论来自哪个地区哪个行业,都愿意就此话题说心声、谈感悟,建言献策。

  我参加新闻发布会,各类主题记者会,以及代表委员和部长“三大通道”,奔走于各个代表团“开放团组会议”,去看、去听、去问,真切且全面地感知各地高质量发展的脉动。这些大会的记者区很火爆,要提前“抢位子”,还要“堵采”代表。当然,仅仅参会、听会是不够的,还要有记录、思考和行动,最终目的是找准切入点写好稿、出佳作。

  如何在多名代表中精准聚焦采访对象?难度大,但也有技巧。查名册、发短信、打电话,蹲守驻地,联系现场采访,还要适时随机采访。我采访到了多位来自基层一线的代表,包括居委会主任,村党委书记,“90后”敬老院院长,餐饮公司和康养企业的相关负责人,致力于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的律师,情系老年患者做好服务的医生,等等。

  好报道总是迎着问题上,而且问题要有针对性,能打在点上。采访过程中,我发现关注“农村养老”的代表特别多,且反映出的问题、给出的建议角度各异,于是我写了一篇专题《让农村老人共享发展成果》。我还关注到了新生事物“意定监护”,为此连夜查阅资料、请教律师朋友、采访相关人大代表,写了一篇《意定监护:托付余生的另一种可能》。

  全国两会期间,记者工作到晚上10点后是很常见的事情,甚至赶稿到凌晨。但更令人感动的是,代表们也在“夜战”,有多位采访对象夜里12点后还回复了我的采访。

  成为一名报道全国两会的记者,意味着什么?在我看来,这是一份荣耀,更是沉甸甸的责任。这意味着要把人民大会堂内的声音,传递给更多的民众听到、看到,建立信息的互通。

  一周会期,已经结束。“跑两会”考验了我的业务能力,也拼了一把脚力和体力。除了携带采访本、录音笔和笔记本电脑外,我还特意准备了口袋相机、无线麦克风、自拍杆、三脚架等,随时拍摄记录,录制“现场评论”短视频。一次全国两会报道,让自己正式开启了全媒体记者的探索之路。

  期待明年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