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技术浪潮下的学术出版该怎么做

作者:梁明佩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3-11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2023年年底,施普林格出版集团与ChatGPT 开发机构OpenAI签署协议,成为全球第一家与美国开放人工智能研究中心(OpenAI)合作,将新闻业与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更深入整合的出版机构。现阶段,人工智能技术尤其是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出版业的生产、审核、编辑等各个环节,为出版业的高质量发展和智能化升级注入强劲动力。而在学术出版领域,人工智能所带来的关于学术不端、版权保护、隐私泄露等伦理失范问题,也引发了业界的思考。面对人工智能技术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学术出版行业唯有乐观应对,制定“良法”,强化监督管理,才能推动内容生产效率和学术原创能力的不断跃升。


  人工智能为提质增效带来新契机


  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学术出版各个环节,在显著提升学术出版质量和效率的基础上,促进学术出版数字化、智能化发展。

  学术出版的上游环节主要包括文献搜索、数据收集和分析、选题策划等环节,是整个出版流程的初期阶段。这一阶段不仅决定着出版的方向和质量,而且可为后续的同行评审、编辑处理等提供核心内容支撑。在文献搜索和筛选环节,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可深入理解学术研究主题的关键词,帮助作者了解该研究领域的最新动态,筛选相关文献,从而提升研究效率;在数据收集和分析环节,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可有效识别和分析复杂数据模型,快速从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从而提升学术出版质量;在选题策划和预设模型环节,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可通过对话了解选题策划、组稿和编辑校对要求,快速完成编辑下达的指令,并基于训练模型帮助研究者验证假设或预测研究结果。

  例如,四川人民出版社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采集和智能分析技术,挖掘海量数据,并对信息内容进行多维度分析,从而提取选题要点、形成选题分析报告,以此为编辑人员提供全面的辅助性决策信息。此外,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还可用于辅助写作、语法校对、图片绘制、翻译等。

  在学术出版的中游环节,包含稿件筛选、版面设计、初步排版等关键步骤,不仅是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学术出版物的桥梁,同时直接影响着学术研究成果的最终环节和学术影响力。人工智能技术在学术出版中游环节的应用,可辅助稿件筛选、优化版面设计,进而提升学术出版的质量。

  人民交通出版社积极探索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中,采用智能审校、智能排版,并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知识管理与知识服务等领域的应用。上海教育出版社在内容初步审核、中英文互译、资料收集、内容生成和整理方面探索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比如快速生成提纲、思维导图,提供几十个甚至上百个书名供头脑风暴参考等。

  学术出版的下游环节主要涵盖研究成果的发布、传播和影响力评估等方面,是将经过严格同行评审和编辑加工的学术成果呈现给广大读者和学术社区的关键步骤,直接影响着学术出版物能否被学术界和公众广泛认知和引用。在这一环节,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致力于优化研究成果的发布和传播过程,以显著提升研究的可见性和影响力。

  一方面,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可深入分析用户的阅读习惯和行为偏好,借助个性化推荐系统向用户推送相关学术文章和出版物,从而提升学术成果的曝光率和用户的满意度。比如,上海人民出版社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广泛收集读者的阅读数据,包括阅读历史、购买记录、浏览行为等,并借助算法对读者的阅读偏好和行为模式进行深入分析,从而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阅读内容,以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和满意度。

  另一方面,依托人工智能的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生成技术,能够以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呈现学术作品,进而提升学术内容的可访问性。以商务印书馆为例,其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将书籍内容转换成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并以商务印书馆全媒体生产运营平台为载体进行广泛分发,向不同层面的用户提供了多形态的书籍内容,实现了学术书籍由可看到可听、可视的转变。


  谨防透明度安全性的缺失


  对于学术出版行业而言,人工智能技术虽然为行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缔造了更多可能,但其隐藏的一系列风险和挑战不可忽视。

  长期以来,学术出版都以科学性和严谨性著称,而借助人工智能技术生成的内容可能会因为缺乏权威性和真实性,导致内容造假或增加学术不端风险。由于缺乏可靠的数据来源和验证机制,使得人工智能在产生和传播虚假信息方面的风险大幅增加,进而削弱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在学术出版中,人工智能的应用不仅限于内容生成,而且还涉及编辑、校对、封面设计以及推荐等多个环节。由于人工智能技术具有强大的文本生成能力,因而在学术内容生产中可能会产生“人工智能幻觉”,即在处理信息或进行推理时产生错误或误导性的判断,进而导致学术著作中虚假信息的泛滥,严重影响整个学术出版生态。例如,人工智能生成的历史专业图书可能是基于过时或已被证伪的资料,而非权威的历史研究成果,从而损害图书的学术价值和权威性。

  同时,要谨防算法偏见和透明度缺失。人工智能技术在处理数据和内容时的算法偏见及其“黑箱”特性,对学术出版领域的客观性和透明度产生一系列影响。人工智能在设计封面、推荐图书时会基于有偏见的数据进行决策,从而影响图书的可见性和多样性。

  此外,人工智能决策过程的不透明性,意味着即使是人工智能的开发者也难以解释其作出特定决策的原因。这种现象不仅使学术界难以理解和信任人工智能在学术评审和出版过程中的角色,也使得期望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来提升工作透明度和效率的出版机构面临严峻挑战。

  需要注意的是,人工智能所训练的数据大多来自互联网,其中可能包含大量个人隐私、商业机密等。若在缺乏充分且健全的数据管理和保护措施的情况下,将这些数据纳入训练模型,不仅会损害出版机构的声誉,甚至会带来更严重的后果。利用人工智能进行学术出版需要收集大量用户信息,用户需要将与个人研究方向相关的私人文献、数据、文档上传至训练数据库,这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术成果的产出效率,但也极易导致科研信息泄露,为我国学术界带来不可预计的后果。

  人工智能技术在学术出版领域的应用开启了学术研究和传播的新篇章,在提升出版效率和质量的同时,带来学术不端行为、算法偏见以及数据隐私暴露等诸多风险挑战。未来,出版人在拥抱人工智能时,必须谨慎考量其潜在的风险,采取合理措施,推动学术出版行业朝着更加公正、安全的方向发展。

  (作者系广西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右江医学》编辑部副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