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代表委员共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以“数”谋“新” 加“数”向“实”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3-06
元宇宙、虚拟现实、数字人主播、文生视频动画……全国两会召开前,“新质生产力”就是热词之一。3月5日上午,出席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们拿到新出炉的政府工作报告,其中,“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被列为政府工作十大任务之首。与此同时,代表委员们也带来了与“新质生产力”相关的提案建议,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
创新驱动:
加速文化产业融合升级
“新质生产力主要靠科技创新,但并非任何科研成果都可以形成新质生产力。”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创新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伊彤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既要增强科技创新驱动力,又要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要让科研成果尽快走出实验室,尽快得到转化应用,服务产业发展,培育新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才能形成新质生产力”。
全国政协委员,京东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京东云事业部总裁曹鹏结合工作实践谈道,新质生产力本身意味着以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先进计算技术与数智化机器设备、数智化劳动者等新要素紧密结合,形成新的生产力形态。
2月23日,我国首部文生视频AI系列动画《千秋诗颂》启播。2月25日,上海广播电视台正式挂牌成立“生成式人工智能媒体融合创新工作室”。对新闻出版广电业而言,新质生产力鼓励各方需求突破,在融合发展的路径上开辟新的业务领域。对此,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图书馆参考咨询部主任、紫金文创研究院研究员刘忠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行业要高度重视“纸”与“数”的问题,加快推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实现生产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人才队伍的共享融通。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制定支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积极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这一要求指明了数字经济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重要作用。“在当前经济新旧动能转换之际,数字经济被赋予核心驱动力的地位,将通过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双重路径,引领技术创新和产业变革,为经济增长注入新活力。”全国人大代表、中兴通讯高级副总裁苗伟认为,数字经济对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作用将体现在两大方面:首先是以“数”谋“新”,当数据成为新的生产要素,以5G、人工智能、区块链为核心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将加速信息流通、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生产效率,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其次是加“数”向“实”,通过数实深度融合,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构筑新的发展优势。
“全球新一轮产业技术变革加速来临,大模型作为人工智能发展的核心引擎,正引发一场全新的工业革命。”全国政协委员、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携3份提案上会,分别关注数字安全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大模型垂直化、产业化发展和通用大模型安全问题三大方向。周鸿祎表示,3份提案聚焦安全和人工智能,一方面为产业数字化、数字经济发展筑牢底座;另一方面推动产业数字化向智能化升级,迈向数字化的顶峰。
机制保障:
发展与安全良性互动
在新质生产力形成的路径中,如何保护人类智慧成果、人类与技术如何共处等安全问题也随之产生。多位代表委员也表达了担忧和关注。
如人工智能技术使得盗版行为更为隐蔽。全国人大代表、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编辑戴茵观察到,目前运用了人工智能的工具均难以确定信息的获取来源与正确性,在音乐和绘画领域,都曾出现过人工智能生成了大量原创作者的混合作品的案例,使得业界难以判断版权所有者而引发纠纷。“目前已经有人工智能生成的实验性书籍出版,今后原创内容来源的判定势必将给出版行业带来极大挑战。”
“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加强版权保护已成为人工智能发展进程中一个非常重要而且无法回避的关键命题,关涉广大文学艺术创作者和版权产业的规范健康发展,关涉我国对人工智能技术向善、版权法治保障的政策取向,关涉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邱华栋提出关于加强人工智能领域版权保护、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提案,建议多措并举加强人工智能领域版权保护。
面对技术发展给行业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今年全国两会,民进中央带来了关于发展生成式人工智能、加强出版业前沿技术应用的提案,从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建立行业准入机制、建立训练语料付酬标准等方面提出对策和建议。
“从工具层面而言,人工智能或可极大程度赋能新闻出版广电业工作者。但人工智能不可能取代新闻的真实性、权威性,如其间涉及的深入调查等。”全国政协委员,知乎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周源表示,知乎一直在思考和探索以人工智能赋能行业发展,如何更好地激发人的创作灵感等,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人类劳动中不可被取代的环节,反而会变得更加明确和坚固。
战略支撑:
为高质量发展培养关键人才
新质生产力紧紧依靠科技创新,归根结底是要紧抓人才培养战略。
“打造新质生产力需要加强人才、数据两大基础生产新要素的培育。”在全国政协委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郭媛媛看来,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适应新质生产力市场实现价值的创新型人才,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支撑。今年全国两会她带来了关于高校培育新质生产力创新人才的提案,提出以北京、上海等科技创新实力强、高校云集的城市为试点,建议高质量推进高等教育对新质生产力人才全员培养的数智化进程。
“通用人工智能的发展,离不开源头核心技术创新和顶尖人才培养。”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建议,在人才培养与引进方面,加快推广大模型赋能全学段,以全新机制加快探索我国人工智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如设立国家人工智能学院,以“核心+基地”的组织形式和全新机制推动我国面对全球竞争的拔尖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同时,要研究通用人工智能时代人才能力素质模型和培养方案,加快应用型人才培养。
全国政协委员、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副总编辑王平久提出,电影界应当打造具有前瞻性、统合性、创新性的人工智能影像人才聚合、遴选与培养机制,整合行业优质资源,对接行业发展需要,吸引有关人才和团队参与到电影创作、传播等关键环节中来,为中国电影在人工智能时代实现跨越式发展积聚力量,确保中国电影能够时刻与人工智能发展的最新变化趋势同频共振,牢牢抓住机遇,乘势而上。
谈及新质生产力发展中人才培养与战略性布局,伊彤表示,要高度重视人才资源,构建新型人才金字塔,形成数字经济时代合理的人才梯次结构,充分激发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高度重视关键核心技术,实现更多“从0到1”的新突破,同时提前布局未来产业,促进企业加快数智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