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信里的文学人生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3-01
这个时候,正是中国词人所谓枣花香后、梅子黄时。窗子外面,是一阵子雨,一阵子淡黄日影,一阵子夹竹桃花清香,一阵子槐树叶子沙沙的响。
——摘自《张恨水书信》
皇皇64卷本的《张恨水全集》是对张恨水作品一次较为全面的整理。这部作品集的出版问世,给学界研究张恨水提供了一份权威读本。然而,唯一令人遗憾的是,《张恨水全集》未收录书信卷,研究张恨水作品多年的谢家顺教授与张恨水四子张伍、长女张明明共同辑注的这部《张恨水书信》(黄山书社)则弥补了这个缺憾。
《张恨水书信》所收录的314封书信为张恨水1922年至1966年间与他人的部分书信往来,从“编辑、读者间通信”“与报刊编辑通信”“同事、朋友间通信”“与亲属、子女间通信”等4个方面将这314封书信进行划分。这部集中展现张恨水在不同时期交友、人脉和所关心的文事的书信集,对于研究张恨水的文学创作乃至整个20世纪上半叶中国通俗文学创作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谢家顺通过细致整理,将张恨水与友朋、读者的信件还原到如今这厚厚的纸页之间,集中式的展现能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张恨水的工作、生活,从而在这些文字中看到一种大写、真诚的人生态度。另外,对于一些重要事件,谢家顺还与张恨水四子张伍、长女张明明共同合作,在信末增加了较为详备的辑注,对一篇书信成信的前因后果进行了详细补充说明,以便读者理解书信内容。
张恨水做副刊编辑多年,他始终坚持与读者进行书信互动。这其中,既包括广大读者对《春明外史》提出的批评与建议,也包括对新、旧诗存在价值的讨论,甚至间或刊发一些入理的生活感悟。较之透过张恨水的文学作品来解读其脾性时需要查阅大量资料这种流程上的繁复性,书信具有一种天然的直观性。在“编辑、读者间通信”这一辑中,通过张恨水和读者之间频繁的、问答式的书信交流,集中展示了一个与读者平等探讨、对读者耐心解答、勇于向读者致歉的虚怀若谷的张恨水形象。
除此以外,与刘半农、张九皋、曹聚仁等通俗文学和新文学名家的书信往来,均为首次发现,对学界而言,这在某种意义上对于研究张恨水与同时期作家的交往、联系等具有深刻的探索价值。而对家书部分的梳理,谢家顺花费了大量时间整理出关于张恨水与亲属、子女的信札,尤以1965年至1966年致女儿张明明和张蓉蓉的那些信,最令人动容。抱病在身的张恨水在撰写这些信时,手颤得几乎无法成文,他开始是用毛笔书写,后来才改用钢笔,一遍遍地在纸上熨烫心中那份珍贵的亲情。
这部书信集收录了张恨水一生之中撰写的为数相当可观的书信中的一部分,它对于研究张恨水的工作、生活、交友及创作,以及对于研究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