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冰雪中感受火热“十四冬”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2-06
吴彤探访位于内蒙古海拉尔的冰上项目场馆。 邢建民 摄
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开幕在即,走进内蒙古呼伦贝尔,身在冰天雪地中,却总能感受到一种特别的“热”。
1月16日,凌晨5时,扎兰屯赛区气象台的灯已亮起。此刻,当地气温在零下10摄氏度以下。随着第一份预报发出,我跟随前方气象服务组的王颖前往赛道测风,一步步向上攀爬,被冷风打过的脸颊由丝丝凉意变得有些刺痛。
冰雪运动赛事对风速、气温的要求非常高。地处大兴安岭东南麓,天然的山脉屏障挡下了西伯利亚寒风,让这里的气温比东北其他地区更为舒适,但冷空气越过大兴安岭后何时减弱?减弱到什么程度?准确回答这些问题是一大考验。
“要一步一步从山脚到山顶,去体会和分析每一条赛道的地理特征、每一个气象点位的气象要素变化特点。”北京冬奥会首席预报员时少英,这次作为特聘专家又前来赴约。说起爬过的那些山,时少英用手比画着讲解各自特点,好像给5个赛区做了一次立体建模。
4年前,在张家口崇礼,王颖是冬奥气象预报团队中最年轻的预报员之一,如今,她已担负起带领扎兰屯赛区现场服务团队的重任。王颖带领团队爬山的一幕,仿佛当年时少英带领预报员在延庆海坨山上一样“昨日重现”。
北京冬奥会后,很多人都在谈,它能留下什么?
事实上,在北京冬奥会之前,我国山地气象学几乎是一片空白。正是这批气象工作者,通过长达5年的集训及赛事保障实践,逐渐建立起复杂地形条件下山地气象预报的业务体系。在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的历史上,从无到有,留下了这支中国山地气象学以及冰雪运动气象保障领域的专家型团队。
跟风较劲的这股“冬奥温度”,因为这群人再次重逢于“十四冬”赛场而再次升高。
当然,冰雪运动的热情,还蔓延至不同“赛道”——
呼伦贝尔市最低气温零下30摄氏度,室内外温差60摄氏度,这股热,靠暖气,更源自内蒙古人民热情好客的心。围绕“十四冬”打造冬季精品旅游线路,多个景区首次实现冬季运营;举办冰雪那达慕、冰雪“伊萨仁”等活动,感受不同的民族风情……更有“气象+文旅”同频发力,挖掘气候资源,开展气候品质评价认证,帮助游客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雪原。
当记者乘绿皮火车来到牙克石市,一查看实时天气,零下36摄氏度,人生经历的最低气温,双手暴露在外10分钟就会冻得发痛,眉毛、睫毛、头发挂满冰霜。这样的高寒环境,文旅并非唯一的发展思路,却藏着发展冰雪经济的另一条路径——极寒试验,这对于诸多科研项目和产业发展有着重大意义,也产生了独特的价值。
时速100公里的新能源汽车狂飙于多个试验场地,只为通过冰雪“考验”投放市场,这件事,创造产值7.27亿元。还有极寒环境外场试验、国产大型客机C919高寒专项试验试飞……在这片属于中国的“极地”,“冷”成为一种“资源”。而“冷资源”释放“热效应”的每一处,皆有气象部门的细心守护。
相约“十四冬”,魅力内蒙古。听,这是一曲“冰与火”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