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摄影记者如何“慢”下来赶上融媒“快”时代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1-25
核心阅读
很多传统媒体的摄影记者有着根深蒂固的“自负”,他们想当然认为,自己受过系统训练,是专业的,只有自己才能提供受众需要的内容;内容不受欢迎,只能说明“你没品”,而不是“我不行”;看不上新媒体的“规则”“玩法”,自我中心、孤芳自赏,以为自己还是“人间骄子”,到头来只能被“江湖”所淘汰。
在媒体融合时代,新的媒体行业环境对传媒从业人员有了更高的要求,不具备多元的新闻采编能力,就无法适应媒体发展新形势下的需求。在媒体从业人员转型的路上,媒体对提笔能写、开口能讲、举机能拍、伏案能策的“一专多能”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求贤若渴。如何让披着“新媒体马甲”、有着多年传统媒体经验的摄影记者进化出新媒体基因,赶上融媒“快”时代,迫在眉睫。
重塑团队架构,建立灵活的融媒体生产传播管理机制
自2014年中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后,以报纸、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走向融合,“媒体融合”成为引领中国媒体生态变革的国家战略;2022年,中宣部、财政部、国家广电总局联合下发《关于推进地市级媒体加快深度融合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地市级媒体融合因地制宜、扎实推进。2023年1月,嘉兴市新闻传媒中心(传媒集团)挂牌成立,原嘉兴报业和原嘉兴广电两大传媒集团以“报台合并”模式开启媒体深度融合发展阶段。原两大传媒集团旗下的禾点点、读嘉新闻客户端整合为新读嘉新闻客户端,为打造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新型媒体集团迈出了第一步。
笔者所在的读嘉融媒中心融媒视觉视频部,是嘉兴市新闻传媒中心成立后重组的部门之一,也是中心融媒工作最前沿部门之一,承担着读嘉新闻客户端“视听”“直播嘉兴”频道的内容生产,以及传统纸媒《嘉兴日报》《南湖晚报》的新闻照片拍摄工作。部门在人员架构上经过精心设计,由原报业的摄影记者、图片编辑、美术编辑、插画师,和原广电的电视编导、视频记者、视频后期包装等人员组成,近30人的视觉团队涵盖了视觉可视化内容策划—采编—包装—发布的整个流程,人员分工更加精细化。
对于摄影记者而言,每天几乎都要为两报日均15张新闻照片的用稿数量而奔波,很难全身心投入颠覆性的融媒工作,甚至被笑称是披着“新媒体马甲”的传统媒体记者。为了减轻摄影记者的纸媒供稿压力,部门鼓励视频记者、插画师,以及行业通讯员、摄影爱好者的视觉产品刊登于纸媒,不仅为摄影记者争取了更多精力去做深新闻摄影,也有效丰富了纸媒视觉内容。
为摄影记者“减压”,是为了融媒工作的“增效”。部门在对摄影记者的考核中,更倾向创造性、可读性、互动性、影响力等因素,其目的是一改“台账式”拍摄、“通稿式”书写方式,引导摄影记者从日常新闻中去捕捉人物故事,以情动人、以小见大,让新闻摄影更走心;同时,鼓励摄影记者打破传统的“单兵作战”采访方式,根据选题内容,与部门插画师、视频记者组建小而精的“战队”,在新媒体采访和制作中协同作战,发挥各自的优势,提升视觉内容的可视化效果。
尝试多元表达,锻造融媒体环境下的综合表达能力
很多传统媒体的摄影记者有着根深蒂固的“自负”,他们想当然认为,自己受过系统训练,是专业的,只有自己才能提供受众需要的内容;内容不受欢迎,只能说明“你没品”,而不是“我不行”;看不上新媒体的“规则”“玩法”,自我中心、孤芳自赏,以为自己还是“人间骄子”,到头来只能被“江湖”所淘汰。
也有很多摄影记者感叹:“拍新闻照片越来越难了。”这种顾虑总结下来有三点原因,一是手机的摄影功能不断强化,让摄影的门槛变低,人人都是摄影师,朋友圈的“美图”比比皆是,不擅长拍“糖水片”的摄影记者自愧不如;二是“四季歌式”的日常新闻采访,没有情感加持的“台账式”的记录让照片变得平淡无奇;三是在融媒指数作为稿件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的情况下,摄影记者疲于提升摄影稿件传播力。在外部环境和自身因素的影响下,摄影记者在融媒工作中越来越被动。
与其被动接受,不如自我革命。摄影记者首先要考虑“被需要”的问题,从可看、好看、耐看的角度,运用一切视觉形式,为可视化服务。
《你好,嘉兴》是读嘉新闻客户端一个日更的栏目,每天发布一张新近发生的、兼顾重大新闻主题且具有嘉兴地域特色的美图,可谓是新闻客户端的“头版照片”。该栏目在前期(嘉报、嘉广两大集团合并前)主要以嘉兴市摄影家协会的摄影家提供风景照片为主,读嘉新闻客户端全新升级上线近一年来,图片的主要来源转为摄影记者,摄影家的照片作为补充,转变过程可以用艰辛来形容。
摄影记者首先转变的是对《你好,嘉兴》栏目题材的正确认知。常年在一线采访、扫街的摄影记者能第一时间得知重大新闻事件,且善于捕捉街头日常的城市表情,编辑对摄影记者前一天上报的采访拍摄线索进行预判,指导摄影记者进行思考,通过画面关注点、构图、用光等,拍摄出“雅俗共赏”的美图。目前,大部分摄影记者对于这类题材照片的拍摄已经得心应手,借助融合机会,融入多元影像创作角色;《你好,嘉兴》栏目也成为了读嘉新闻客户端每天必推首页的固定栏目之一。
强化“一专”技能,坚守新闻摄影专业的稀缺人文价值
新闻摄影家、新闻摄影理论家蒋齐生曾说,新闻摄影应求新、求真、求活、求情、求意。优秀的新闻摄影作品具备形象性、时效性、真实性、新闻性、思想性。无论新闻摄影的载体如何变化,新闻传播的规律是不变的。
在这个“快”已经不是稀缺价值的融媒体时代,不乏善于炫技、表达混乱的媒介产品,这类产品会吸引受众一时的感官注意,却忽略了稀缺的人文价值。人文价值的体现,则需要摄影记者敏锐的题材洞察能力、理性的思考判断能力和具备思想性的影像表达能力,思想性是新闻作品的首要品质,是新闻作品的灵魂所在,更考验着摄影记者的新闻摄影这“一专”技能。
以笔者2023年5月30日在读嘉新闻客户端和《南湖晚报》发表的新闻摄影报道《十年追“星”路 见证“孤独”童年迈入青春》为例,这是一个从10年前的2013年开始跟踪报道的题材,10年间,笔者不仅仅通过新闻摄影讲述了自闭症孩子匡匡成长过程,他的单亲妈妈悉心陪伴的故事,更是在引导社会认识自闭症,理解自闭症家庭。一篇篇报道引起残联、社区、自闭症康复机构的强烈关注,目前,嘉兴市南湖区政府已购买社工服务,为更多的自闭症家庭送去关爱。这些连锁的影响力,都建立在新闻摄影专业的人文价值这个“1”之上,它考验着新闻摄影记者的思想性,没有这个“1”,后面就不会有再多的“0”。
无独有偶,2019年3月,笔者历时3个多月拍摄完成的《抱着女儿送外卖 命运因爱被改写》新闻摄影报道,讲述了少年丧母、工伤致残、中年被妻子抛弃、外卖小哥独自一人将女儿从6个月大拉扯到2岁多的感人父爱故事。“我很累,我觉得女儿更累,她每天要在电瓶车上坐十几个小时”“常有人打我女儿的主意,他们看我辛苦,想领养。我一个男人把她带这么大,怎么舍得”……主人公的一番“告白”,一夜之间感动了一座城,也引来了《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等央媒的关注,备受牵挂的父女俩的命运也因爱而改变。尽管彼时的嘉报集团还没有新闻客户端,但是微信公众号的阅读量已经10万+。这篇新闻摄影报道的线索来自街头,首次相遇时的简单对话,让笔者强烈地感受到这是一种需要传递的人文价值,通过长达3个月的记录式跟拍,用最朴实的方式去讲述这一感人的故事。
与《十年追“星”路 见证“孤独”童年迈入青春》相同的是,《抱着女儿送外卖 命运因爱被改写》的影响力来自人文价值的体现,新闻线索的寻找、判断、拍摄、讲述,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摄影记者“慢”下来去思考。
如果把传播的新闻稿件作为一种“产品”,从受众的视角来看,他们关注的不仅仅是“产品”本身的形式感,更需要内容或情感上的共鸣,有了共鸣,就有了主动的传播,也便有了影响力。
(作者单位:嘉兴市新闻传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