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坚持“两个结合” 推动文化“两创”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1-19
主题:“根”与“魂”的关系: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嘉宾:山东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一级巡视员,中国孔子基金会副理事长 孔繁轲(右二)
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校刊部主任、教授 谭建(左二)
山东社会科学院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韩冰(右一)
主持:《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 范燕莹
作为学习出版社的老作者、老朋友,山东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一级巡视员,中国孔子基金会副理事长孔繁轲此次并非首次做客全民阅读“红沙发”系列访谈。2021年7月,第三十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在山东济南举办,这期间由学习出版社承办的《讲清楚“四个讲清楚”》新书发布会在“红沙发”系列访谈现场举办,时任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轲现场致辞。此次,由他主编的《“根”与“魂”的对话——从“第一个结合”到“第二个结合”》一书即将由学习出版社出版。
1月12日,孔繁轲与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校刊部主任、教授谭建,山东社会科学院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韩冰作为该书主创人员做客“红沙发”系列访谈,结合该书出版的选题创意、“根”与“魂”的关系等话题发表了各自的真知灼见。
为广大读者呈现优质通俗理论读物
多年来一直从事理论战线工作,这让孔繁轲一直和学习出版社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孔繁轲回忆说,做山东省委宣传部的工作开始时,主要是学习、宣传由中宣部编写的一系列通俗理论读物。随着工作一步步延伸、推进,他开始组织山东省的专家进行学术研究、开展宣传普及。在此过程中,2014年,由他参与其中的第一本通俗理论读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观点通俗读本》由学习出版社出版,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先后陆续推出《讲清楚“四个讲清楚”》《从传统到现代》《共同富裕的山东答卷》《学习的方法》《政党何以强大》《经典背后》等一批学术理论、宣传普及类图书,取得较好的社会效果。
谈及即将出版的《“根”与“魂”的对话——从“第一个结合”到“第二个结合”》一书,孔繁轲表示,之所以定这个题目,源于他与学习出版社总编辑杨梦东的一次聊天,也源于他多年来对于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理论与实践这一主题的思考,希望就此方面能够为读者推出优质的理论读物,此后把提纲列下来,得到学习出版社编辑和山东省内一线社科理论专家的广泛认可,并纷纷参与其中的研究和撰写工作。
多年来,孔繁轲一直从事理论战线工作,持续推出了多部有影响力的理论读物。对于如何编好优秀的通俗理论读物,孔繁轲有着自己的思考。他认为,一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了解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方针,把握当代中国和未来发展趋势,这是方向明确的过程,否则大方向就会走偏。二是深入调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到今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精神文化需求,对于党员干部、群众到底需要什么,什么能够让他们愿意参与进来等问题,要做到心中有数。三是坚持问题导向。关注重大理论问题、现实问题,关注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同时他认为,要协同作战,搞好两方面的结合:一是以宣传文化部门为主,还要联合若干部门,这样呈现出来的内容才有权威性;二是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结合,让理论专家和从事具体工作的同志们一起研究问题,以便为广大读者呈现更为优质的通俗理论读物。
从追寻理论之光到根植文化之脉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是一个古老中国的样态更新,也是一个灿烂文明的生命延续。面对新的文化使命,人们不禁思考:中华文明从何而来?又将走向何方?答案就在“两个结合”的理论创新与磅礴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挫折而生生不息,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历经苦难而又绵延永续,根本就在于“马克思主义之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的指导滋养支撑。正如该书后记所言,在党的理论创新进程中,从“第一个结合”到“第二个结合”,经历了百余年的艰辛探索。“第二个结合”作为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深入理解“第二个结合”,最关键的是把握“根”与“魂”的问题。源于对这一重大问题的深沉思考,于是《“根”与“魂”的对话——从“第一个结合”到“第二个结合”》一书应运而生。
活动现场,谭建、韩冰两位嘉宾就书中的一些核心内容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回顾建党百余年来历程,他们认为,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先后形成、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如何认识从“第一个结合”到“第二个结合”是一个重大理论创新?谭建认为,这是一个理论创新的过程,也是时代化的过程。理论创新离不开具体的实践,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实践的结晶。它揭示了理论创新的内在规律,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了新拓展、开辟了新境界。
韩冰谈道,“第二个结合”的提出,升华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新认识,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了良好条件,为现代文明提供深厚的历史支撑。同时,它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使党的创新理论有了更生动的语言表达,赋予更加强大的穿透力、感染力。
书中写道,深入理解“第二个结合”,最关键的是要把握“根”与“魂”的关系。对此,韩冰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魂”。“根”决定了方向,“魂”决定了视野。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取得今天伟大成就的根本,这是中国历史反复证明的,我们绝不可能在这个问题上犯颠覆性错误。但仅仅坚守这个方向还不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落地、扎根,必须要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具体、深入、现实的马克思主义。
山东开辟文化“两创”新路径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曲阜,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下简称“两创”)的重要方针,10年来,山东省在文化“两创”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孔繁轲介绍,山东省10年来文化“两创”的实践探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坚持文化“两创”的正确方向。山东专门制定了文化“两创”的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文件措施,保障文化“两创”工作不偏离正确的方向。
二是抓好学术研究,深入实施“山东文脉”工程。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或重要内容,山东省组织了省内外专家集体攻关,参与国家级和山东省的重大课题,开展相关研究,推出了1816册的中华儒学经典著作《儒典》,近13亿字的大型文脉工程《齐鲁文库》也在编纂当中。一系列重大项目的实施,筑起新时代山东的“文化泰山”。
三是重视宣传普及,坚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精髓融入到百姓生活当中,推动文化“两创”具体化、生活化。同时,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促进核心价值观的生活化。
四是搭建高端的平台载体,山东省和教育部共同建设的全球儒学研究传播实体平台——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已连续举办尼山高端论坛、世界儒学大会等,广泛凝聚国内外儒学研究高端资源,以实际行动答好文明交流互鉴必答题。
五是讲好中国故事,特别是山东篇,继山东国际传播中心成立后,2024年山东省对外传播重点项目同期启动。同时,也将充分利用国际传播媒体,讲好山东发展的故事、文化发展的故事、中国发展的故事。(本版图片均由本报记者刘振兴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