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日报》的消息《215户的岗底村169位村民有职称》——

从寻常生活中发现不寻常

作者:彭焕萍 左志新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1-16


  记者的功力在于发现。世界上不会天天发生重大的新闻事件,大量有意义的新闻报道都是记者从寻常生活中发现、挖掘出来的。日前刊发在《河北日报》头版的消息《215户的岗底村169位村民有职称》,就是一篇淘金之作。农民评职称在今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在我国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记者从一个只有215户的小山村却有169位村民评上职称这件事上,发现了不同寻常。捕捉到不同寻常的主题:一个小山村的兴旺,得益于被习近平总书记称赞为“太行山上的新愚公”的李保国教授科技兴农,让大批农民“变成了我”;抓住不同寻常的事实:一旦数量可观的农民成为专业技术人员,农村发展致富的难题便会迎刃而解。同时,消息用鲜活的语言讲述了这个不同寻常的山村致富故事,为我国千万个乡村的振兴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样板。


  不寻常的主题


  围绕李保国教授两个“变”的人生目标,报道呈现了不寻常的主题。

  媒体上大量写“科技兴农”的稿件,往往着眼于某地搞了多少次培训,传授了多少技术,培养了多少“土专家”,发挥了哪些作用,主题难以深入,内容平淡而空洞。这篇稿件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抓住了一个全国重大典型人物的不寻常举动——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在岗底村的实践:“把我变成农民”“把农民变成我”。当李教授在岗底村成为农民、岗底村农民成为专家后,岗底村也发生了从贫困到富裕的历史性的变化。这一变化,诠释了一个深刻的主题:乡村振兴关键靠人才,靠千万个职业化、专业化的农民,更靠大批李保国那样的专家教授到农村中“把农民变成我”。

  稿件从引题“‘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生前‘把农民变成我’的愿望正在变成现实”,到结尾“保国‘把农民变成我’的愿望正在乡村振兴希望的田野上变成现实!”始终贯穿了这一主题和主线,可谓主题突出,立意新颖、独特。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如何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这条消息用李保国事迹作背景资料,诠释了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的一个重要途径——“科技兴农”,让更多的李保国、郭素萍们“把我变成农民”“把农民变成我”。


  不寻常的事实


  报道采访深入、细致、具体,呈现了不寻常的事实。

  司空见惯的不是新闻,独一无二才是新事。如何找到独有的事实?人和人的区分、事与事的区别,常常体现在微小之处、具体细节上。媒体上大量新闻千稿一面、似曾相识,存在新闻不新的问题,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记者采访不深入,没有具体、生动、典型的事实和细节,缺乏别具匠心的故事化叙事,稿件自然难以卒读。穆青曾说,一个好的细节,胜过千言万语。消息虽然大多以叙述为主,不能像通讯那样过多描写细节,但消息不拒绝生动而又具体的事实。事实选择越具体、越典型,新闻就越独特、越清晰、越逼真。

  这条近1500字的消息,读起来有血有肉、惟妙惟肖、引人入胜,没有丝毫拖沓冗长之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用精彩的事实说话,引用了大量具体、典型的事实和引语。比如,从开头导语“邢台市内丘县岗底村举行了一个简短却气氛热烈的仪式——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把从县里取回的职称证书一一颁发给新近获评助理技师的39名村民”是典型事实,到李保国教授立志“把我变成农民”“把农民变成我”,还是典型事实;从“村里成立了富岗公司,注册了‘富岗’商标,富岗牌苹果先后获评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华名果’称号,一个苹果最高能卖到100元”是典型事实,到“杨书海用‘高枝嫁接’技术把苹果品种从‘红肉’改成了‘红富士’,5年让刘卫峰挣了300多万元”仍然是典型事实,乃至最后对李保国爱人郭素萍描写“如今,她是‘李保国科技兴农服务队’的队长,在乡村振兴一线也带出了不少‘土专家’”“保国‘把农民变成我’的愿望正在乡村振兴希望的田野上变成现实”还是具体而又典型的事实。

  新闻界有句行话,“七分采访,三分写作”,这条消息有足够的信息量和典型事实,能够写得不同凡响,正是记者进行深入采访的最好例证。


  不寻常的表达方式


  报道用大量白话和农民语言,呈现了不寻常的表达方式。

  优秀的新闻作品,常常能给读者以美的享受,而新闻作品的主题美、事实美、意境美等,都需要通过语言美来表达。作为大众传播,新闻语言讲究雅俗共赏、老少皆宜。而那些原汁原味、带着泥土香、草青味的民间白话,大俗中蕴含大雅,读起来朗朗上口,品起来有滋有味,是准确生动表达新闻事件,特别是农村新闻事件的不二选择。

  这条消息就大量采用了白话语言,呈现出质朴、亲切之美。比如,写李保国教授的新目标用的是白话:他每年有两百多天和岗底村村民摸爬滚打在果园里,朝夕相处加深着了解,他越来越觉得只有让农民先“富脑袋”才能“富口袋”,于是又设立了新目标,“把农民变成我”;写李保国教授培训农民也是用白话:第二年他又请邢台农校对全村208名18—59岁的村民进行技能培训,夫妻同桌、父子同桌、兄弟同桌成了一道风景;写农民的转变还是用白话:脑袋“富”起来的岗底果农开始用标准化生产工序“伺候”果树,以前,刘卫峰栽种的80亩苹果光赔不赚,杨书海用“高枝嫁接”技术把苹果品种从“红肉”改成了“红富士”,5年让刘卫峰挣了300多万元。稿件中大量采用“摸爬滚打”“富脑袋”“富口袋”“夫妻同桌、父子同桌、兄弟同桌”“‘伺候’果树”“光赔不赚”等这样的农民口语,读起来质朴、真切、自然、传神,用古人的话“豪华落尽见真淳”“看似寻常最奇崛”来评价可谓恰如其分。

  新闻工作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这篇来自太行山乡村振兴基层实践的新闻,主题鲜活、内容鲜活、语言鲜活,没有一丝概念化、公文化、格式化的表达瑕疵。稿件在《河北日报》一刊发便被“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等数十家网站转发,有网友留言说:“这稿子叙述能力真棒,我得留存下来好好学习”“发现好题材是第一位的”。平台和读者对这篇消息的肯定再次证明,只有践行“四力”才能写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