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讲:清华法学第一课》

法学教育的清华风格

作者:蒋浩天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1-11

  每逢开学季,清华大学法学院都会为新入学的研究生举办通识讲座,这一传统已经延续了近20年。《开讲:清华法学第一课》(法律出版社)收录了2022年的12场讲座内容,作为2021年入学的博士生,阅读本书唤起了我初入清华园时的美好憧憬,尤其是在以下三个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是丰富的知识含量。本书囊括法学各学科,既有部门法学,又有理论法学;既有基础理论,又有时代问题。例如,任重副教授勾勒了《民事诉讼法》与《民法典》协同实施的框架;冯术杰副教授展示了《商标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关联;鲁楠副教授回顾了法律演化论在19世纪的流变,如此种种,不一而足。这种多元化的安排兼顾了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能使读者在深化对本学科的认识的同时,充分领略到其他学科的魅力。

  二是深厚的人文关怀。本书聚焦法学学习中的常见问题,兼顾“授人以鱼”和“授人以渔”。例如,程啸教授从五个角度,将《民法》的学习方法娓娓道来;黎宏教授深情追忆了在中日两国分别取得博士学位的心路历程,并分享了自己的治学心得;李平副教授围绕问题、研究和论证,手把手教导读者如何进行法理学研究;清华大学法律图书馆常务副馆长于丽英详细讲述了法律检索的步骤和策略。此外,本书很好地保留了讲座内容的原汁原味,不时出现的“金句”既充满温情,又引人深思。

  三是鲜明的清华色彩。本书巧妙地融入了校史和院史元素,尤其在邓海峰副教授的“传承清华优秀传统,开启明理学术人生”和杨国华教授的“论清华学”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独到的设计,使得本书同时蕴含着对清华精神的探寻,彰显了立德树人的使命意识。

  对于一名教师而言,要讲好通识课并非易事。原因在于,相较于以学期为单位的课程,以及面向本专业的学术报告,通识课面临的受众更广、时间更短、内容更杂。这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还要具备广泛的学术视野和灵活的教学方法,唯此,方能在深入浅出的同时,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从历年情况来看,新生们对“清华法学第一课”的质量是比较满意的,这也印证了“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同理,对于一所法学院而言,要安排入学讲座并非难事。困难在于,是否拥有足够雄厚的师资,能否充分结合法学教育的规律,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将讲座打造成专门的系列,并且近20年来始终如一。在我看来,“清华法学第一课”既是清华法学院的优良传统,充分体现了法学教育的清华风格,也是两代清华法律人的共同记忆,承载着青涩的梦想、温暖的希冀、铿锵的初心。

  据悉,以2022年的系列讲座为起点,《开讲:清华法学第一课》将作为清华法学标志性教学成果,在法律出版社陆续出版三辑。我相信,读者能够借助清华法学院优质的教育资源,更好地克服信息壁垒,为自己的法律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我也相信,本书能够展现清华法学院的教师风采,凸显推动教学改革的决心,为点滴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进程作出清华法律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