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中国碑刻研究通论》
青石铭史 寂观千秋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1-11
这部皇皇三卷本的《中国碑刻研究通论》(四川教育出版社),是金其桢历时30余年苦心经营的成果。就其内容的充盈性和解析的深度而言,乃是关于中国数千年碑刻文化基本图景的通览。读者会在碑刻连缀的文字世界里生发出逡巡九州、纵览百代之慨,进而感奋民族先贤以金刀、青石为载体而雕镂的前世记忆与今生希望——对吾辈而言,历史遗存的所有碑刻文图,都是对存世的纸本或绢本的历史典籍的观照、补遗或细化。
若从体例方面界定,《中国碑刻研究通论》的确与传统金石学著作明显有所不同。其一,传统的金石学研究大体包括石刻与金铸两个板块,而金其桢的《中国碑刻研究通论》有意将金、石分开,而专述碑刻,以中国碑刻史纲、碑刻文化论、碑刻精品鉴构成“通论”,这就保持了对碑刻搜求、索证、勘比、归纳的一致性或独立性。其二,传统的金石学著作倾向于考辨文字的存留、断续、异同之变,并过录以证史;而本书则有意将碑刻遗存置入朝代史的兴亡之变,置入文化风潮的起伏,因而对碑刻风格引发出更多社会性、背景性的体认。我认为它的问世显示了作者与传统金石学研究路径的分道扬镳。
笔者感受到《中国碑刻研究通论》的“学术之光”,大抵有三个方面:
其一,对中国碑刻史的体系性叙事。过去,自己虽然对中国历代碑刻保持兴趣,但所见碑刻实物偏少,要么局限于特定空间——如江苏徐州一带,即有拓展,也还有限;要么局限于特定时段——如魏晋时代、明清时代,因而呈“断代”形态。诵读《中国碑刻史》,我初步形成了对中国碑刻史的体系性、完整性、递进性的认知。
其二,大文化视野下中国碑刻文化解读。《中国碑刻与中华文化》一册是金先生关于碑刻文化的力作。细分二十章,即是20个文化剖面,将中国碑刻的丰富内涵层层剖析,了了分明。这是前人未曾全面铺开、没有系统梳理的。金先生做了,即有开创意义。
其三,拓展了对珍奇碑刻的审美界定。《中国历代珍奇碑刻考探》一册专述碑中珍奇。金先生见闻之广、搜求之富、筢梳之细、辨析之精,罗列为文,多姿多彩,让读者大开眼界。这份工作,前人有做,亦输之格局太小。此卷将“石鼓文”列于珍奇碑刻之首,最有公认度;对历代“三绝碑”予以评说,则最为中平,并显示了作者对碑刻从内容到形态的综合把握。
上述三个方面营造了一个时空交融的“碑刻世界”。可以说,这部“研究通论”的学术指向,就是对中国碑刻所具有的“中国史料文献库”的认定。
金先生期望追溯中国碑刻的“文化元点”,即每一方碑刻的镌立者念念于心的那份情怀、那种追求。勘破此心此情,或天地邈邈,或人神幽幽,海枯石不烂,火焚字不灭,一方青石,万里相思,这或许就是碑刻的文化魅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