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城1938》

做有记忆的人有时并不容易

作者:阿甲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1-11

  “在我记忆深处,有一座城,那里珍藏着我的童年……请容许我用我的方式描绘我记忆的古城,它浮现在我眼前的时候,总是美丽而忧伤,它有着不能忘却的记忆。”当蔡皋在《火城1938》(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中以书信的方式饱含深情地写下这段开场白时,她笔下带出的既有她个人的痕迹,也包含了许多远远超越她个体的记忆。

  那是一座城市被焚毁的记忆,糅合在数亿人痛苦的战争回忆中,或许是因为过于痛苦,或许是因为与更宏大的痛苦相比似乎有点微不足道,反而渐渐被人们遗忘……

  在战争中被焚毁的城市也是有的,我们即使不去读历史书,也可能会在文学作品中读到,比如从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中读到了拿破仑的入侵中莫斯科的焚毁,在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中读到了南北战争中亚特兰大的焚毁……但直到我读到蔡皋与女儿翱子联手创作的《火城》,我才知道自己曾多次路经的长沙,原来也有一段类似的记忆。

  其实,1946年出生于长沙的蔡皋并没有亲历那场焚毁古城长沙的“文夕大火”,但她听自己的舅舅、姨妈多次讲过,她认为很有必要用图画书记下这些可能渐渐被人遗忘的巨大创伤,让孩子们感受并理解战争的可怕,也许这才是寻求永久和平之道。不过,画下那段记忆的过程是很难过的,画面非常沉重,所以没有涂上色彩,那是一个城市的悲哀,用一幅长卷来展开。长卷前面的部分是曾经富庶喧闹的和平场景,多少会让人联想到《清明上河图》,但等到书中那对小姐妹在放学的路上走过大盛绸庄之后,画面转入了战争阴霾下的街景。蔡皋与女儿翱子,她俩谁都没有亲眼见过被焚毁之前的长沙!她们需要收集整理关于老长沙的大量图文资料,在此基础上重绘老人们记忆中的长沙。这是怎样一项浩大的工程!而在完成这项工程的同时,她们还需要画出一个连续完整的故事,因为这是一本要给小朋友看的图画书。

  在《火城1938》长卷画面中,一对小姐妹贯穿始终,直到封底还能看到她俩的背影。作为艺术家,蔡皋在努力还原当时人们的感受,而且是“讲小孩子目击的过程,不想加入个人的评论”。长卷画面的后半部分充满了战争的暗示,告诉人们这场可怕的灾难是由战争引发的,但相关的文字却以小孩子的口吻讲述,在那份孩子特有的天真懵懂中,反衬出这场悲剧的巨大和惨痛。

  《火城1938》文字处理非常大胆,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图画书文本呈现方式。蔡皋以小姐妹中姐姐的口吻写了一封四页纸的长信,介绍了战火前的长沙、她的家人和同学们幸福快乐的生活,接着就是后面所发生的一切……“大火烧了五天五夜……没有了,我们的学校,没有了,我的家,没有了,古城……”——因为文字没有嵌入画面中,那幅长卷画变得更为自由了,读者可以将它看作一本长卷的无字书,自己从中读出故事来;而那封信来自画中故事的小女主人公,读者可以理解为,那是她在整个故事背景中独立写的一封信,不必逐页与画面呼应。这样的阅读,对于读者的期待更高了,但给读者留出的空间也更开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