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出版社郑强胜

把出书当成读书

作者:本报记者 吴明娟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1-11

  疫情锁得住身体,但锁不住思想。

  空间可以隔绝自由,但挡不住出书的乐趣。


  “当一个编辑,其实是很快乐的。每出一本书、编一篇文章,都会有一种新鲜感。”在大象出版社资深编辑郑强胜看来,编辑书稿和文章,其实就是读书。作者书写文章,是在创作,给读者提供思想的火花、精神的营养,而编辑出版图书,是在制造产品,创造新奇。“作为编辑,不论身处何种境地,编书、出书是永远的乐趣。”


  啥也挡不住出书的乐趣


  “疫情锁得住身体,但锁不住思想。”“空间可以隔绝自由,但挡不住出书的乐趣。”回顾疫情期间的工作感受,郑强胜如是说。在他看来,疫情以来和疫情以后这一年相比,编辑们的工作方式和人们的阅读方式是最大的变化。

  曾几何时,早已习惯了埋头书案的编辑们,被无情的疫情打破工作常态,访问作者和小范围闲聊选题只能成为奢望,一些非常有新意的图书选题被无情推迟,小编们常因手头无书稿而苦恼。“好在信息化时代的图书出版已非传统出版手段那般落伍,通信的便捷、编辑手段的电子化,反倒给了人们更多的交流时间,甚至对一些问题的争论也因不是面对面怕伤了和气而无所顾忌。”在郑强胜看来,“这是一种另态的编辑生活,可以说,自疫情以来,除了出差少,与作者和朋友见面机会少之外,其他似乎没有什么影响。”

  除了策划、编辑图书,郑强胜还有一项工作,那就是主持期刊《寻根》的工作。这是一本在文化界和知识界都有一定影响力的期刊,作为刊物负责人,不论任何情况,保证刊物如期出版是必须的。“疫情期间,约稿、编稿可以在家里完成,但正常出版是难以克服的困难。”郑强胜坦言,那几年拖期已成家常便饭,刊物如期邮寄到读者手里,更成为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好在读者豁达,也不计较,正如有的读者所说‘早读晚读都是读,先读后读都受益’,诚不欺我啊。”

  郑强胜认为,疫情中除了工作方式的改变,人们的阅读方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读纸质书是读书,看电子书、听书也是读书。“我们应该感谢数字时代带来的极大便利,你想写或做一本书,不需要再翻阅大量的书籍查找史料,在网上点击一下就可以找到原版书籍和你想引用的文献,还能根据选题挑选适合自己的作者。这是何等的方便,也是数字化时代带给图书出版的便利。”


  想尽办法弥补曾经失去的一切


  疫情防控转段后,人们期待着2023年有一个好的开端,时间也给了人们这样的机会。出版人和其他人一样在经历了短暂的肉体和身心的煎熬之后,一切回归了正常。曾经寂静的城市又开始焕发出活力,曾经凄冷的办公楼再现出版人激情四射的豪情和身影。“憋着一股劲,想尽一切办法弥补曾经失去的一切。”郑强胜这样形容。

  路该怎么走,或许是很多人在迈入2023年时必然思考的问题。千头万绪,但真要做实一件,也绝非易事。好在自由的思想和自由的双腿又融为一体,需要做的事情在经过认真思考和充分论证之后,可以不受限制地做下去。

  2023年,对于整个图书出版业来说,是充满光明的一年,是生机盎然的一年。从业者经过三年蛰伏和等待,终于让“环境向好”“恢复性增长”“线下回归”梦想成真。“这一年,期刊的出版终于如期完成,大家无所顾忌地坐在一起讨论每一期的重点文章和如何约稿、编稿,面对面商量对策、解决难题。”郑强胜直言,辛勤的付出自然能赢得该赢得的荣誉。2023年年底,沉寂了很久的河南优秀期刊评选重新拉开帷幕,《寻根》凭借着可读的内容和优美的设计,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再次赢得好评,进入河南省优秀期刊行列。


  书刊互动的梦想得以实现


  郑强胜自22岁踏入出版行业以来,至今已有38年。“我只做了两件事,一是编辑刊物,二是编辑图书。”在这38年时间里,他一直有一个梦想,就是书刊互动,即图书策划出版与期刊出版真正的融合、互动。“期刊的最大资源在于作者群和读者群,通过庞大的作者群,可以勾连出很多的图书选题;期刊的内容更是图书选题最大资源,期刊上的一篇文章就可以策划出系列图书。”郑强胜介绍。

  而这个梦想,在2023年有了很大的改观。他利用大象出版社的图书出版优势和市场品牌价值,经过策划、编辑、出版的图书都有不俗的表现:主要策划责编的“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历代民俗语汇典籍丛书集成》,近千万字的书稿有条不紊进入编校程序;策划责编的“中华文脉”丛书之《重塑中华:近代“中华民族”观念研究》《灵魂之水:芬芳酒香里的中华文踪》,作为重点出版的图书已经出版;责编的系列出版物《新史学》《博物馆探索》相继出版。“这些反映传统文化的图书,其内容也是《寻根》主要内容的延伸,真正做到了书刊互动。此外,我们充分利用作者群和读者群,在教育图书领域也做了一定的尝试,《晨诵课》已出版发行达几百万册。”郑强胜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