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教育出版社孙晖

编好教材是责任更是使命

作者:本报记者 汤广花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1-11

  教材项目不同于一般的图书,无论环境如何改变,我们团队敢挑重担的勇气与不畏艰难的锐气没有改变。


  对湖北教育出版社教材分社副社长孙晖来说,2023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繁忙而充实的一年。这一年,她负责执行的国家课程教材鄂教版《艺术》通过了教育部教材局的初审,顺利进入复审阶段;这一年,她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教材出版要从单一的纸质出版形态向知识服务模式转变,并不断探索新的出版模式和服务方式。

  “编写高品质教材,是一份责任、一份使命,编辑要在扎实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时刻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和创新精神,以适应市场的变化,满足师生的需求。”孙晖说。


  全情投入 深耕细作出精品


  2023年,孙晖的工作主要围绕国家课程教材鄂教版《艺术》的编修送审来开展。她告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艺术》教材共30册,涉及音乐、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等4个学科,作者队伍近百人,由高校学科专家、教研员、中小学一线教师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领域的研究专家学者组成。

  “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是事关未来的战略工程、铸魂育人的基础工程。作为教材编辑,我深知责任重大。”为了编好这套《艺术》教材,孙晖和团队成员认真学习研读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等,为教材编修做好充足的专业储备。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还是不可避免地遇到不少困难。

  例如,这套教材中的“新三科”,即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分别聘请高校学科专家担任分册主编。这些专家有着深厚的学术背景、专业知识和文字功底,编出的教材系统性也很强。但由于他们不太熟悉中小学的教学实际,稿件较难做到通俗易懂且适合中小学生学习。孙晖和同事们主动向一线教师和教研员请教有关教材适宜性的问题,加强和发挥编写团队中一线教师的作用。与此同时,在试用试教和一线教师审读阶段,认真消化一线教师的意见建议,并对教材进行认真修改。令人欣慰的是,修改后的稿件,在之前有所欠缺的地方有了显著提升。

  事实上,在每一次教材编辑工作中,孙晖和鄂教社教材分社的编辑们都全情投入、全力以赴。有的编辑曾冒着大雨、蹚着过膝的水,将样书送到货车上;有的编辑曾为了赶工期,疲劳引发心脏旧疾……“教材项目不同于一般的图书,项目的成功离不开团队每位成员的默默付出与牺牲。无论环境如何改变,我们团队敢挑重担的勇气与不畏艰难的锐气没有改变。”孙晖说。


  与时俱进 探索教材出版新模式


  “过去的一年,我和同事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教材出版要适应师生线上备课和学习的需要,要从单一的纸质出版形态向知识服务模式转变,要为中小学师生提供完整的课程资源、课程培训和课后活动等一系列服务。”孙晖认为,疫情带来的这些新变化,要求编辑能够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和掌握数字化出版的新技术和新工具,不断探索新的出版模式和服务方式,以适应市场的变化、满足师生的需求。

  如今,孙晖和同事在湖北教育出版社融合出版和数字化转型的整体部署下,尝试探索将教材新媒体数字平台打造成“教、学、研”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平台。平台以数字化教材、配套音视频数字资源、名师教学案例与示范课、教学研究活动等为主,汇聚学科名师名家,促进教学资源的共享与优化,满足师生多样化的备课和学习需求,为湖北教育出版社探索教育数字化和融合出版发展之路添砖加瓦。

  “一名优秀的教材编辑,除了必须要有较高的政治素养、扎实的专业知识与编校能力、高度的责任心、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还要善于学习。”在孙晖看来,教材编辑一要勤查资料,教材中相关知识点所涉及的词句,都要用权威出版物进行核实;二要善思考,教材的语句需要准确、精简,在审稿时需时刻思考如何对稿件进一步打磨、优化;三要有牺牲精神,如若要做到前两点,就必须牺牲工作之外的大量时间与精力。

  孙晖表示,2024年,她和团队将结合国家和湖北省教育政策,加强与相关高校、教研部门的合作,继续深耕教材研发,做好国家课程教材《艺术》《科学》以及国家课程地方教科书《信息科技》等的修订、送审工作,研发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和多媒体数字资源,组织线上线下教学研究与培训活动,不断开发其他地方教材、专题读本和校本教材,满足师生教学新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