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视角下的出版业发展刍议

作者:林彦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12-29

核心阅读

  数字时代的出版人才应该具有更加全面而系统的能力:既谙熟数字出版规律,又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对新技术、新媒体发展和信息时代大众文化传播多元化的需要也能适应;具有分析和解决数字出版运营和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在数字出版、媒体传播、影视制作等文化创意相关行业从事创意策划、多媒体信息表达、信息资源平台集成定制服务、跨媒体运营管理、出版流程控制与质量分析、数字出版规划与推广、数字版权保护与交易等岗位工作的复合型高级应用专业人才。


  2017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了文化强国建设的时间表:到2035年要建成文化强国。2021年12月28日,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明确提出2035年建成出版强国的目标,第一次在国家正式文件中将出版强国建设的时间表、路线图确定下来。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这既是按规划高质量推进2035年远景目标“建成文化强国”的必然选择,也是基于近年来文化数字化建设快速、活跃、全面、强势发展态势作出的必要举措。

  在数字化转型时代如何凸显出出版的现实意义,培养出适应转型时代的出版人才,夯实文化强国建设的根基,是出版业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和挑战。


  一、出版业数字化转型是当下文化强国建设的必然选择


  随着数字技术赋能文化产业的不断深化,数字时代的文化生产、传播、消费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文化产业的核心力量,出版业应该如何回应数字化时代的需求成为一个核心议题。

  第一,从单一到多元,构建支撑文化强国建设的融合媒体出版新形态。文化强国建设离不开技术的支持,出版业数字化转型致力于融合媒体建构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事实上,随着互联网技术、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综合应用不断发展,文化的传播和表达形式日益多元化、立体化,多种媒体的跨界融合正在不断深化。发挥传统文字内容出版优势,拓展图像、视频、沉浸式交互等多种形态的文化产品,创造更加丰富立体的阅读体验和文化消费体验,已经成为出版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同时,出版形态创新融入整个文化产业协同创新当中,出版业与影视、游戏、戏剧、旅游等行业共同构建文化内容创作生态,围绕优质主题产出系列图书、影视、游戏等多种文化产品,彼此促进、互利共赢。

  在出版业融合发展过程中,数字图书是发展较为迅速的典型产品形态之一。调查显示,近年来,我国数字阅读用户规模不断增加,数字阅读产业规模随之增长,2021年中国数字阅读产业总体规模达415.7亿元,较上一年度增长18.23%;数字图书上架作品约3446.86万部,较上一年度增长11.06%。倾向于手机、电子阅读器、听书等数字阅读形态的成年人比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的成年人更多,比例分别为47%和45.6%。同时,需要明确的事实是,数字图书的迅速增长并不会导致纸质书的灭亡,相反,纸质书所带来的独特阅读体验优势将进一步凸显。

  第二,从封闭到开放,搭建推动文化强国建设的个性化互动平台。出版业数字化转型为进一步解放人本身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因为数字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读者为中心,按需供给、按需服务,以最好的阅读体验和文化消费体验为出发点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包括两方面:一方面,从内容需求挖掘的角度,通过互联网搭建作者与读者沟通的桥梁,让读者加入到作品策划、研讨乃至创作过程,把作者与读者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同时,通过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挖掘读者潜在需求,形成读者画像,基于个性化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内容策划和精准推送。在此过程中,出版社形成数字化学习能力,借助互联网平台和数据技术快速精准地把握内容需求和创新趋势,并且通过快速迭代的内容策划和出版方式,对作品创作和内容生产进行及时反馈,减少决策失误所造成的损失。另一方面,从创造最佳阅读体验的角度,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新型阅读社区、阅读空间。随着各种电子阅读器、阅读平台越来越人性化、智能化,尤其在数字阅读器中读者不仅可以购买纸书、看电子书、听书,还可以参与多种社区玩法,实现互动式阅读,各种在线阅读体验正在不断改善。与此同时,线下阅读空间、阅读社区建设也有了新的发展,阅读空间延展其社交、休闲功能,创造一种高品位的文化氛围。从这个角度而言,数字化时代出版社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致力于线上线下两个空间的融合交汇、互相促进,为读者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


  二、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呼唤更多的新型出版人才


  数字化时代对出版业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意味着出版业人才的能力结构要同步更新。因此,如何将数字技术与专业技能有机整合,使自身能力获得新的发展和质的提升成为出版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与方向。

  数字时代的出版人才应该具有更加全面而系统的能力:既谙熟数字出版规律,又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对新技术、新媒体发展和信息时代大众文化传播多元化的需要也能适应;具有分析和解决数字出版运营和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在数字出版、媒体传播、影视制作等文化创意相关行业从事创意策划、多媒体信息表达、信息资源平台集成定制服务、跨媒体运营管理、出版流程控制与质量分析、数字出版规划与推广、数字版权保护与交易等岗位工作。

  着眼于数字化的时代背景及其对出版社数字化转型的要求,新时代的出版人才应该着重培养三个方面的核心素养。

  第一,数字化内容策划能力。数字时代的读者需求具有变化快的特点,这就要求出版人能够善于观察潮流趋势,把握多变现象中的不变本质,在满足大众更高文化消费需求的同时,主动挖掘需求、引领需求,从而成为数字化新时空中的内容策划者和文化作品导演。当前,互联网上的内容生产速度和规模都十分惊人,然而,随之而来的则是内容质量和水平的不确定性,使人们对优质内容的渴望格外强烈。作为担负文化使命的新型出版人才,需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从鱼龙混杂的海量内容中筛选出“真金”,挖掘开放时空中的各类创作高人,乃至主动策划选题,成为优质内容创作的引领者。

  这就要求出版人一方面要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以及高远的文化眼光,可以在浮躁的时代保持文化人的定力;另一方面又要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敏锐的文化嗅觉,能够在对时代脉搏和文化发展方向的把握中判断未来需求、策划前瞻主题。由此而言,新型的出版人才应该是一种人文修养与科技素养兼备、文化追求与市场需求兼得的复合型人才。

  第二,融媒体内容表达能力。出版形态正从单一的纸质书走向电子书、有声书、视频、动漫、微电影乃至VR、AR等多种媒体呈现,让图书不仅可看,还可听、可互动,这就要求出版人成为媒体人,掌握跨媒体二次创作能力。传统的出版人只需要懂文字,现在则要全面掌握图像、视频、互动体验等多种媒体形式,能够应用数字技术实现内容与形式的最佳匹配。在融媒体大环境下,编辑与发行都必须具有信息共享与资源整合的数字化思维,利用数字化出版的内容创作、成本和社群优势,解决编辑技能、数字化版权、平台和经营模式等问题,从文字内容出发,扩展成为影视、动画、游戏、沉浸式体验等多种媒体形式。

  总之,其核心诉求就是通过多种呈现方式对优质内容进行深度加工,从而满足受众多元感官体验,达到广泛传播的效果。一方面,利用多种新技术手段诉诸受众的多感官体验,在传统出版的经典内容传播基础上,带来声画立体感受体验;另一方面,通过内容与技术的融合发展,增加纸书的互动性,提升产品的融合度和受众黏性。在此过程中,基于大数据对信息的收集和加工,内容的生产、传播与对受众的渗透和互动更加积极,内容被更有效、更便捷、更有针对性地提供给目标受众,完成入目、入耳、入心的高效传播。

  第三,网络化沟通能力。数字时代出版业创新发展的重要趋势是从提供图书到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和文化消费服务,其中的关键在于把握阅读需求和读者特点,把作者和读者紧密联结起来,在赋能作者的同时为读者提供针对性、精准化的服务。由此而言,出版业就是作品创作网络和文化产品生产网络的一个核心节点,出版人的重要工作就是为作者与读者提供一个相互沟通的平台和渠道,使他们能够开展跨时空、跨媒体、跨群体的交流。在此过程中,挖掘与整合读者的需求是一个基本点,如通过运用数据分析研究读者,通过运用互联网的渠道了解读者、影响读者,由此深入到读者中去、深入到阅读体验中去。

  以培养出版人的网络沟通能力为目的,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专业知识的学习与积累,主要包括数字媒体经营管理知识、市场调查与分析知识、公共关系学知识、信息资源管理知识、媒介经营与管理知识、数字资产管理知识以及新媒体应用技术知识,并且将这些知识转化为互联网沟通技能,与对海量数字化内容的汇聚、分析和有效利用能力结合起来,形成出版人的数字化能力结构。

  (作者单位:福建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