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时代,纸媒传播力提升的路径探索

作者:叶志强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12-28

核心阅读

  在移动优先的传播时代,即时性已成为传播的最显著特点,可以这么说,所有刊载在报纸上的事件性新闻,相对于新媒体平台而言都是“旧闻”。如何让“旧闻”读出新意,那就必须要有面对复杂事件的深入且理性的思考,亮出理性、建设性、引导性的观点,在铺天盖地的即时新闻中“一锤定音”,成为影响受众、引导舆论的权威报道,让报纸的价值在多元传播格局中脱颖而出。


  在报纸高速发展的鼎盛时期,晚报、都市报群雄逐鹿,全方位深度挖掘,大规模扩版以达到一报在手尽知天下事,开通24小时热线电话加强互动增强黏性,进门入户征订投递提供保姆式服务培养读者的依存度——报纸始终是引领舆论的传播主渠道、主阵地。但移动互联网改变了一切,尤其是移动端的普及并成为重要的传播手段,报纸曾经独步天下的“招术”渐成浮云,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之感。

  那么,我们现在为什么还要坚持办好报纸?其一,报纸(主要指党报及由党报机构主办的晚报、都市报)不同于其他媒体,是媒体的“金字塔尖”,是党的“喉舌”,是宣传党的大政方针、引领舆论推动工作的主阵地,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其二,真实、严谨、权威是报纸最显著的特征,也是受众的普遍认知,是引领导向的主阵地,具有“一锤定音”的独特作用;其三,报纸依然拥有长期培育的广大受众群体,专业的文字表达、精准的解读方式、深厚的文化底蕴、完善的传播渠道,具有成风化人的独特作用。办好报纸尤其是党报,是新闻人践行新时代新闻舆论职责与使命的必然要求。

  不容否认的是,当下的媒体生态、传播方式,受众的阅读习惯、群体分化,对办好融媒时代的报纸提出了新的要求,老思路、老办法肯定是行不通了。如果报纸传播的内容与新媒体端雷同,阅读的体验不如新媒体端,引导受众的能力又弱于新媒体端,更不用说时效了,这样,我们倾注于报纸的所有劳动都不会得到应有的价值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6月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深入阐述了“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那么在媒体融合进入深水期的当下,传承与发扬报纸的深厚积淀,生产出具有时代价值的优质内容,以报纸独有的呈现方式,“加持”现代的传播手段,让报纸插上融合的翅膀,是可以重焕青春与活力的。现在很多地方的报纸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实现逆势发展的成功实践,无疑是一种很好的借鉴和正向激励。

  这里有两个关键点值得思考:其一,媒体融合变革后,在移动优先的导向下,报纸的内容生产都整体向新媒体转移、首发,报纸只是其中的一个分发渠道且处于后发状态。那么,在人人都是传播者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各种内容海量产生,报纸如何对内容生产定位进行调整,以有限的承载容量传播最具价值的信息、思想、观点?其二,报纸如何与时俱进,线下线上联动,借势借力,实现优质内容多元化传播的同时,依然保持专业特质、体现专业媒体的专业价值,不失去自我、不被取代,在融合的大潮中实现“逆生长”?

  众所周知,无论媒体形态如何变化、传播渠道如何多元,“内容为王”,即优质内容的精品化生产始终是体现价值的关键,融媒时代如何办好报纸,抓住提升内容生产能力这个关键,始终是核心命题。同时,面对有限版面承载这个现实,要理性审视自身的定位与价值、承担的使命与职责,坚守新闻理想,守护好准确、专业、权威的“金字招牌”,重点关注那些对公众生活和选择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时间和政策,即聚焦“引人入胜且息息相关”的内容,始终能生产出最具“引流”能力的精品内容。

  一是必须要不遗余力地创新政务新闻报道方式。政务新闻是报纸内容生产的核心之一,这是由报纸尤其是各级党报的性质和责任决定的,同时,政务新闻也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眼下,一些报纸的政务新闻影响力、传播力之所以有弱化的趋向,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仍用常规的方法应对多元化的需求。政务新闻如何创新,这就要求我们在思考、研究媒体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不断创新报纸政务新闻的呈现及传播方法,包括文本、内容的创新,新闻点的选择、切入的时间节点等,都要找到与现代传播特点的最佳结合点。

  政务新闻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民生等方方面面,创新报纸政务新闻,除了要真正做到“切热点、讲人话、有态度”外,还要在内容选择上多一些有思想的深度报道,少一些无新闻性的动态报道;多一些有分析的调查报道,少一些平铺直叙的事件报道;多一些有温度的民生报道,少一些应景式的日常报道。这两年,引爆全国的“浙江宣传”,为政务新闻的创新作了探索“打了样”,值得各载体、平台,尤其是报纸学习借鉴。

  二是必须要有更深入、理性的思考。在“同题作文”竞赛中,要通过深入、理性的思考体现报纸的高出一筹。报纸的传播特性决定了传播时效是其天然的短板,即使是报纸唱主角的时代,经过采写、编辑、排版、印刷、发行,到读者手中的新闻距离事件发生最快也要数小时。在移动优先的传播时代,即时性已成为传播的最显著特点,可以这么说,所有刊载在报纸上的事件性新闻,相对于新媒体平台而言都是“旧闻”。如何让“旧闻”读出新意,那就必须要有面对复杂事件的深入且理性的思考,亮出理性、建设性、引导性的观点,在铺天盖地的即时新闻中“一锤定音”,成为影响受众、引导舆论的权威报道,让报纸的价值在多元传播格局中脱颖而出。

  这就要求我们首先不跟风。作为传播的“后发者”,其优势是有足够的时间深入调查分析事件,要避免成为人云亦云的跟风者。否则,充斥“旧闻”的新闻纸就会成为可有可无的“鸡肋”。其次要对事件的相关信息进行梳理,在海量的信息中打捞出最有关注度的新闻要件,让读者不必大海捞针、沙中淘金,可以用最短的时间直透事件的真相。再次,也是最为重要的,就是在事件真相的基础上亮出最鲜明的观点,体现“压舱石”价值。

  三是必须要善于调查研究、总结提炼。搞好调查研究,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针对普遍关注的热点,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通过我们的挖掘、思考、对比,不断提出有效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同时,通过调查研究,提炼总结可供学习、借鉴、复制的好经验、好模式,让报纸成为可供学习、参谋的智囊,成为最具价值的新闻纸。

  四是必须要围绕中心设置议题,策划重大主题报道。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报纸的核心任务之一。零打碎敲式的常规报道,不可能产生较大的舆论影响力,我们必须围绕一个时间段的中心工作,集中版面、时段策划推出切合当地实际、热点,综合运用各种传播手段的重大主题报道,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五是必须要借势借力,实现多元传播,放大传播效果。融媒体时代,报纸必须综合运用融媒传播的手段和渠道,聚合各个传播平台优势,借船出海,要将报纸版面上的重点报道以更加直观、快速、生动的方式,实现全方位、立体式传播,让报纸插上融合的翅膀,将优质内容覆盖更大的受众群体,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

  (作者系嘉兴市新闻传媒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