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不断加强与国际出版机构之间的交流合作——
用版权输出讲好中国科技故事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12-28
“水知识读本”丛书实现多语种版权输出,目前已在东非各国中小学投入使用;《流感病毒》和《数据之道》两种图书的英文版已面世,并由世界科技出版社负责图书的全球发行销售;《中国农业的四大发明》波斯语版由伊朗丹尼斯什内加出版社签约引进;《见证百年的科学经典》意大利语版和《中国手作——瓷器光华》俄语版均入选2023年丝路书香工程……近年来,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通过不断加强与国际出版机构之间的交流合作,用版权输出讲好中国科技故事。
以主题图书为重点
输出多种中国特色出版物
多年来,中国科技社注重发展版权贸易,与许多国家及中国香港、台湾地区的出版公司合作,引进出版了大量的科普科技著作,输出了多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出版物。
今年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民心相通专题论坛上,中国科协“一带一路”科技人文交流有7项成果被纳入成果清单进行发布。
据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副总编辑焦健姿介绍,在中国科协的引领下,中国科技社10年来坚守初心、与合作伙伴携手同行。在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方面,中国科技社以版权输出为核心业务,以队伍国际化能力建设和沿线语种翻译资源汇聚为两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中国科普、科技精品原创为突破口,讲好中国科技故事。
有10余年海外版权拓展经验的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国际出版合作部副主任姚勇表示,10年来,“一带一路”倡议为出版社的版权“出海”搭建了平台、创造了条件,使得该社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有了更多实质性合作,众多优秀科普、文化出版物借助“丝路书香”等政府项目平台走向世界。
近年来,中国科技社积极做好重点主题图书的海外推广,出版推介了一批具有中国特色、凸显中国精神、宣介中国道路、体现中国价值的图书。在不断积累优质翻译资源的同时,该社结合自身资源优势,创新内容表达和呈现形式,实现了精品原创图书的高质量输出。
版权输出有挑战
争取输出成果最大化长效化
在国际交流和版权输出过程中,出版社往往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结合中国科技社面临的挑战,姚勇向《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分享道,当下,相关国家出版业的地区冲突效应凸显,导致项目合作的不确定性整体增加。“各国出版业仍面临数字转型、实体销售下滑、市场政治性增强等不利因素,使得各国出版社在选择版权引进选题时格外谨慎,增加了我社推荐选题输出的难度。”
版权输出过程中要转变思维、换位思考,立足出版传播对象的特点,根据不同国家的文化特点、社会舆论接受度,最大程度实现我国输出图书的本土化。比如对于友华国家,可优先开展中国主题的优质选题合作;对于部分滋生反华情绪的国家,可加强阐释、消除隔阂,讲好合作解决方案。“这就要求负责版权输出的经理人不能只是熟悉自己的产品,还要格外关注谈判对象的背景和需求。”
“多语种翻译是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版权贸易的必要前提,也是出版社面临的难点。”姚勇坦言,优质小语种译者匮乏,同时,从汉语到英语再到其他语种的转译导致内容和信息偏差,使得寻找译者也成为版权经理人的必要技能之一。
“在版权输出过程中要坚持市场化输出和政策化输出相结合,考虑不同国家市场和不同图书种类的现实需求,争取输出成果的最大化、长效化。”焦健姿说,这就要求版权经理团队开展工作时,要兼顾政策和市场,既要熟悉相关版权输出的国家政策,特别是扶持项目的申报重点和难点,又要了解当地市场和外方出版社的出版发行能力,有的放矢地选择合作形式。
适应数字化发展
推进“一带一路”版权合作
随着技术和数字化环境的发展,版权保护面临新的挑战。图书编辑如何应对这些变化?姚勇从四个方面给出了自己的思考。
第一,数字版权意识。面对国内外不同的作者和出版社针对选题引进或输出的不同需求,编辑或经理人洽谈版权合作之初就应具备数字版权意识,要将纸质书、电子书、音频书的版权及信息网络传播权通盘考虑,经谈判同意后将授权条件落实到协议之中。第二,编辑流程优化。在审稿和稿件编辑过程中,编辑应主动适应信息化系统升级带来的改变,适应ERP或内容编辑平台带来的效率提升。第三,立体营销思维。编辑应运用立体营销思维思考产品矩阵并与融合出版部门配合,力争实现最优发行效果。第四,国际活动组织。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国际出版活动的线上组织形式愈发多样,活动频率越来越高,编辑应立足产品需要,多方借力,寻求宣传机遇,促成合作。
据焦健姿介绍,围绕讲好中国科技故事的总体思路,中国科技社将在以下重点方向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版权合作。一是以参加区域性国际书展和高校多边合作机制为主要方法,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出版机构的直接联系;二是立足该社特色出版领域,力争实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版权输出、实物出口、版权引进等方面的多层次、立体化国际合作格局;三是加强汉外、外汉双向翻译力量建设,以海外汉学家和国内知名译者为突破口,汇聚“一带一路”沿线主要语种的翻译资源;四是以中国科协“一带一路”多边合作机制和项目为框架,丰富合作类型、扩大合作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