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浅析报台融合实现“1+1>2”的现实挑战与应对策略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12-22
媒体融合推进10年来,传媒格局发生深刻变革,网络媒体、移动媒体、社交媒体迅猛发展,人们的注意力已经被一个个小屏锁住,指尖传播不断挤压版面、频道、频率的空间。特别是地市级报业、广电面临更为严峻的发展形势,既要受到中央、省级媒体和县级媒体的“上压下挤”,又要抵挡商业平台的进攻,面临诸多发展“痛点”。恰逢自上而下推进融合改革,地市级报业、广电深度融合的步伐陡然加快。2023年6月底前,浙江省实现全域地市级报台融合,全省除杭州、宁波外,9个地级市均整合报社和广播电视台,成立市新闻传媒中心,全面推进组织体系重设、传播体系重构、内容体系重塑、产业体系重组、员工体系重整、制度体系重建等一系列改革,努力朝着“1+1>2”的目标迈进。
一、实现“1+1>2”面临的现实困难
1.内部资源整合方面。报社和广播电视台两家单位合并为一家单位,显而易见的是人员编制数量、内设机构数、中层干部职数、媒体平台数量等的精简。比如,金华和嘉兴在报台融合后核定事业编制数,比原先两家单位总和均减少10%左右;金华内设机构由改革前的46个压缩到36个;在本轮媒体融合中,各地的广播电视报均停办,网站、客户端、报纸、广播电视频率频道等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整合。如何通过资源整合,促进内容生产力和媒体传播力、影响力提升,是摆在地市级媒体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管理运营方面。融合前地市级媒体就是大单位,融合之后,更是一个巨大的系统。日常运行最关键的是人人连接有效,但不少职工在思想认识上、实践行动上还存在“等待”“观望”现象,面对新的工作目标和更高的要求,缺乏顺势而为、主动应变的担当作为,“穿新鞋走老路”的情况不是个例。受惯性思维、业务属性等的影响,在不同程度上存在“部门本位”思想。融合后,内部岗位、业务更趋复杂,岗位分工更细化、传播平台多样化、新媒体容量不封顶、评价标准多元化等因素,基于大数据支撑的“人、岗、绩”相匹配的一体化绩效评价和考核体系一时难以建立,考核激励机制不够精准科学造成运营管理的连锁反应。
3.对外合作方面。地市级报台融合后,各主体既要协同又要竞争,如何精准找到契合点,还需要不停摸索。为了拓展对外合作,各主体难免会根据各自掌握的优势资源提升附加值,争取主动权。内部竞争外溢,一方面影响经营创收的质效,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整体品牌形象的打造。融合以后,无论政府部门还是商业客户对合作的额度、方式、内容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最突出的就是压缩合作费用。尤其是合作额度较大的客户,普遍存在宣传经费缩减的意向。同时,合作服务要求提高,在同等合作金额下,客户提出全媒体的附加增值服务要求越来越多、越来越细、越来越高,让融合初期的经营拓展面临很大挑战。
二、实现“1+1>2”的深层制约
1.发展环境层面。近几年来,各地报纸、广电等地市级媒体都在推进内部媒体融合,打造移动传播平台,但改革的目标效应并未凸显。一方面,服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的报道还是由报纸、电视承担,主力军没有挺进互联网主战场;另一方面,广告等经营创收主要还是依托传统媒体承载,新媒体盈利能力相对不足;再者,立足满足受众需求的平台化、功能化属性不强,“新闻+政务服务”没有得到有效拓展延伸。受这样一种惯性影响,本轮融合改革后,原先各媒体平台的运营仍旧按照一种定势在延续,如此一来,管理上“水土不服”、采编上“同质化”、经营上“打架”、新媒体“造血不足”等不适应还是照旧。
2.思想认识层面。地市级报业、广电自上而下对融合改革的理念观念尚未与时俱进,对加快推进改革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并不强烈,员工思想观念和技能水平自我提升迭代缺乏动力。此外,地市级媒体的管理基本沿用参公(事业单位)行政管理体系,单位整体收入水平尚可,人们缺少危机感,对市场形势的感知和把握也不充分,特别是在融合前景和路径不明、缺乏可复制样本等情况下,始终下不了走出舒适区,大刀阔斧推进改革的决心。
3.变革重塑层面。员工年龄结构老化,一线采编队伍整体工作激情和工作动力有所下滑;人才支撑不足,新媒体类、技术类、经营类等专业人才长期缺乏。这一系列因素导致地市级报台融合发展和竞争力提升面临瓶颈难题。突出表现在不适应互联网战法、打法。融合后,传统媒体平台从业人员依旧固守平台,迫于任务进行内容搬运和简单的新媒体生产,缺少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找不到自建客户端影响力升维路径的形势下,只好跑到商业头部平台上开账号,试图用“微、抖”账号的影响力弥补“声、屏、报、网、端”自主平台影响式微的尴尬:一个栏目一个账号,一个部门就有多个账号,一家单位就有几十个账号,导致用户分散、内容分流、影响力不聚合。
三、实现“1+1>2”的路径方向
1.深化机制创新,增强发展动力。在长期的发展实践中,地市级媒体积累了丰富经验,构筑了自身优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传统媒体思维定式、行为方式、运行体制机制,与新兴媒体特别是商业媒体、社交媒体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和不足。解决这些问题,要靠坚定的改革决心、坚强有力的措施来完成和推进。要围绕打造新型主流媒体的目标任务,推进媒体资源整合重组,更好地面向市场,借助新技术、新手段,借鉴各方面特别是新兴媒体运行经验,对传统主流媒体的运行机制进行改革,培育影响力大、辐射力强的区域融媒体旗舰。
2.系统重塑重构,统一目标定位。要改变传统媒体人几十年不变的媒体运行思维是很难的一件事,却是核心所在。不能套着新媒体的外衣,仍然呈现传统规律下的产品样态。要破除原有媒体平台之间的藩篱,下决心瘦身健体,按照传播规律重塑业务流程,充分挖掘深层次、本土化特色内容,聚力区域特色内容的产出,真正创作出特色“融”产品;盘活内外部媒介资源,为受众提供多元、个性的信息产品,扩大在区域范围内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强化效果意识,加强用户分析,充分满足用户需求,聚拢用户、连接用户。
3.聚焦人才支撑,激发创新活力。面对媒体生态和市场格局的深刻变革,当前,地市级媒体面临着优质人才不足、媒体融合复合型人才缺乏、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等问题,提升干部队伍整体素质的任务迫在眉睫。应对媒体融合挑战,急需培养一支知用户、懂运营、能创新、有互联网思维的人才队伍。通过重点工作、专项工作的“揭榜挂帅”机制,为有想法、能干事的人提供干事创业平台,通过师徒结对、老记讲座、首席编辑首席记者评选等举措,加大青年人才培养力度。
4.强化技术赋能,提升自主研发能力。从一定意义上说,技术支撑能力决定着地市级媒体融合的进阶登高,要发力建设自主平台,加强技术与节目协同配合,提升技术服务的主动性和精准度。在提升硬件支撑的同时,加大技术队伍培育,通过部门结构优化、岗位调优、考核调动等方式充分发挥现有团队潜力,同时积极争取灵活的用人机制,吸引技术人才。对标走在前列的地市级媒体,按照需求和性价比,积极谋划相关技术改造方案,让技术赋能发展落到实处。
5.突出多元开拓,打牢发展基础。媒体深度融合意味着需要积极拓宽媒体收入渠道,以支撑其前沿技术、精品内容等的持续发展与生产。现在,传统广告业务已不足以满足融合发展的现实需要,但地市级媒体目前的广告业务还是靠传统平台支撑着。破解这一难题,一方面,要深化媒体保障系统改革,进一步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比如金华设立了市级媒体融合专项资金。另一方面,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各级各部门的有力支持下,结合原有积累实现产业拓展,立足本地文化产业发展全局,培育壮大影视传播等优势产业,以“直播+”“短视频+”拓展产业发展边界,提高平台造血能力。
四、结语
地市级媒体深度融合是时代所向、发展所需,要放在国家四级媒体架构中深刻认识地市级媒体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重要意义,要牢记党媒职责使命,坚守意识形态主阵地,需要持续推进、不断深化融合改革,不断完善现代传播体系,占领区域融合传播的制高点,才能将“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要求落地落实。
浙江地市级媒体已经迈出了坚实一步,但探索和实践仍需深入,要在贯彻落实稳中求进的融合发展理念中,直面困难和问题,发挥本土化优势,协同区域发展、拓宽融媒矩阵,守正创新、实干进取,应势而动、迎难而上,充分彰显新型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和自我革新力,打造区域内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主流舆论阵地,在中央、省、市、县四级媒体架构中,真正夯实“腰部力量”,挺起地市级媒体“脊梁”。
(作者单位:浙江省金华市新闻传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