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孙犁

作者:孙郁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12-08


  我曾做了10年副刊编辑,那时候要安排版面,偶写些短文补白。初到报社时,不会写报刊小品,便找来旧报人的小书作为参考。我与孙犁作品的相逢,就在这个时期。阅之如沐晨晖,周身明快。孙犁的文章好,主要是没有居高临下的态度,乃凡人的歌吟,与我们距离很近。文章无定格,他随意而谈的文体,于我而言,真的是写作的入门向导。

  几十年间,陆陆续续读了他的众多书,每每面对,都有收益,反复吟咏,不觉倦意。他非轰轰烈烈的人物,一般亲近热闹的人不会注意到他。喜欢孙犁的人,大概也有从热闹中逃遁的寂寞吧。与之默谈,仿佛可以听到天语,才知道我们在凡俗里早被污染了。

  一个作家,如果文本诱人,总会吸引人去了解那些背后的故事。孙犁平常的样子背后,该是谜一样的存在吧。关于他日常的起居,我们知之甚少,研究起来总有些障碍。前几年听友人说,孙犁的女儿孙晓玲写了些怀念父亲的文章,惜未能寓目。日前得览,颇为兴奋。长夏无事,取而读之,似乎嗅到了泥土气。孙晓玲的文章毫不巧饰,笔下流动的都是凡人琐事,不是以研究者的视角为文,而乃亲情的记录。一个个故事娓娓道来,鲜为人知的片段连缀在一起,成了孙犁生命的另样注本,好像打开了孙犁的书房,让我们有了与其默谈的机会。

  我个人的观点是,孙犁的好品质,其一是不酸腐,未见自作聪明的老朽气。其二是不自恋,心胸是开阔而远大的。其三是不狭隘,总能在平凡的日子里发现广阔的生活境界,活得真实而有诗意。孙晓玲的书,无意中解释了这些,我们得以知道了其父的低调和布衣品格是多么神奇。比如孙犁本有很老的革命资格,却甘于平凡,不改军人的本分。他的选择总要和世风相反,不涉猎流行的东西,忠于自己的感受,不做自己做不到的事情。读者普遍的印象是,战争的年代,他在恶劣的环境里却写了人性的美,去残酷甚远;和平时期,则没有到荣誉的世界去,而是隐居在津门小屋,甘于寂寞,默默劳作。

  他晚年写下的文字,炉火纯青,没有一丝躁气,那是沉潜在精神荒原的地火,在夜的世界发出微光。我在他的作品里读出了对人性恶的抵触。那些抨击时弊的文章,犹如滴水穿石,柔软的力量后是刚烈的品格。他说自己不再喜欢大的场面,厌倦凑热闹,把心沉到历史里,将现实的感触都融到对旧物的思考里,有些暮鼓晨钟般的苍老了。

  孙晓玲记叙父亲的文章,有许多地方让我感动。她对孙犁平常之心的把握真的神哉妙哉,比如对乡下人的关爱、对青年作家的无私扶持、对妻子的感情,都闪着暖意。笔触有情,却不渲染;资料翔实,但力戒做作。在繁华的都市,孙犁不羡慕显赫之所,甘于清贫而带泥土气的生活的形象,清晰可感。孙晓玲不觉得自己是名人之后,是以布衣心态来写布衣孙犁的。

  自从曹丕说“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舞文弄墨者便把翰墨之乐与己身荣辱相并,与骚赋本意甚远了。孙犁阅史万卷,读人无数,兴衰俱识,甘苦悉知。他是很少的回到文人本色的人,正因如此,才保持了真正的文章之道的纯粹性。

  要遇到孙犁这样让人心静、内省、葆有真气的文人,真的不易。我们对于孙犁的美,能学到多少呢?

  《一生荷梦寄清风:我的父亲孙犁》

  孙晓玲 著

  山西教育出版社

  2023年10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