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启蒙润无声

作者:本报记者 韩萌萌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12-08




  我们成人看画,或许是因为意境,或许是因为笔法,或许单纯就是因为名气,好奇心驱使“一览芳容”,而在小朋友的眼中,一幅中国画好在哪里,单纯依靠父母或者教育机构的说教和讲述,可能远远不够。

  中国画是中国美学的宝库,为小读者讲解中国画的图书,可以是绘本,也可以是亲子共读的“指南”,还有一些图书从古画中汲取灵感,用古画讲故事,讲历史、科技,让人眼前一亮。


  用孩子接受的方式讲名画


  用孩子能够接受、理解的方式讲名画,最好的方式可能还是讲故事。《千里江山图(绘本版)》(中信出版集团)就是把这幅画和王希孟的故事讲述出来,让国宝的故事变得更轻盈、更容易理解。

  “小朋友还看不懂字,但是他从画里能看到很多东西。”由“国宝守护人”叶露盈创作的这部新国风绘本中,我们看到了小小少年理想成真的传奇故事。

  北宋年间,12岁的少年希孟只身一人到汴京求学,被当时的皇帝宋徽宗招入了画院做学生。徽宗常常亲自教授他画技,希孟钻研名画经典,苦练绘画技法。他特意去看用来画画的绢是怎么织出来的,去拜访采石人,研究用什么样的颜料才能画出壮阔的山河……叶露盈凭借扎实的绘画功底,将传统的画风和西方绘画技艺结合,展现了《千里江山图》不同于往昔的绝代风姿。“我希望能将中国传统文风、画风与现代的漫画技艺结合。时代在发展,古典更应该注入年轻血液和这个时代的标签,保留魂,注入新颜。”叶露盈说。

  在这本绘本中,不仅展现王希孟创作这幅画前后的历程,叶露盈还用《清明上河图》《虢国夫人游春图》等唐宋名画,给读者上演了一场“名画环游记”,用一系列中国画的“经典样式”去重构一幅中国山水画背后的故事。在古今交通间,千年来的经典名画被唤醒,用当代人的方式理解传统。


  爱和美缺一不可


  相信很多父母都有过类似的经历,本来兴致勃勃地带孩子去看画展,没想到却被孩子一连串问题搞得不知所措,无从应对。也许《陪孩子看中国画》(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能帮爸爸妈妈们一把。全书分为“中国牛”“神兽集”“市井画”“游戏图”四大部分,涵盖《清明上河图》《五牛图》《风雨归牧图》《秋庭戏婴图》等10余幅传世中国画,涉及现实与想象、精神与娱乐几个重要的成长领域,是一本开启欣赏中国画的“入门指南”,引导少年儿童亲近中国古典美学,也是多角度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读物。

  《陪孩子看中国画》一书作者田玉彬,主持少年心理专栏多年,撰写过多部传统文化读物,更是从小喜欢看画,而《陪孩子看中国画》这个书名包含着他成长中的一个遗憾。田玉彬说,“陪”这个字实在是太重要、太难得了。小时候,父母常常不在家,小小年纪的他经常一个人待在家里,所以,他坚持书名一定要有“陪”,那是艺术的陪伴、情感的陪伴、爱的陪伴,爱和美缺一不可。

  除了有关于绘画内容的详细介绍,该书更重要的是传达思想方法以及教育理念。在作者看来,陪伴孩子不是灌输绘画知识、提炼主题思想,而要在欣赏的基础之上,鼓励孩子独立观察与思考。“我不愿意站在讲台上讲,我愿意挨着孩子、在孩子身边轻言细语。孩子想看哪儿就看哪儿,不想看哪儿就不看哪儿,甚至不感兴趣的段落跳过去,也没问题。”田玉彬表示,这才是陪伴的意义和价值,是对孩童的理解和尊重。


  从传统文化汲取丰厚营养


  既要讲中国画的故事,还要用中国画讲故事。《名画里走出的中国故事》(青岛出版社)包含4个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故事,彰显中国文化的深厚内蕴,《千里江山图》《瑞鹤图》《清明上河图》《步辇图》《虢国夫人游春图》《五牛图》《韩熙载夜宴图》等传世名画作为插画背景和故事情境,让小读者感受苏轼的旷达、庄周的思辨、货郎的执着和范丹的善良,在潜移默化中筑牢精神基石,领略唐宋时期的繁华气象,体会艺术的美好意境,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营养。

  书中20余幅传世名画重绘,展现中国画的恢宏气韵和深远意境,拉近孩子与中国传统艺术作品的距离,提升审美,更打破学科壁垒,将经典诗文、传说故事、历史知识和哲学思想融会贯通,激发学习兴趣,开拓视野。

  “现在很多年龄很小的孩子就会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但是很少有孩子知道我们吃的米饭从哪里来、穿的衣服从哪里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资深编辑李蓉梅表示,万物的由来,对每一个孩子来说都会满怀好奇,《中国名画里的天工开物》(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系列目前已出版《一碗米饭的由来》和《一匹丝绸的由来》。这两本书以传统名画《耕织图》为插图,详细讲解中国古代水稻种植和养蚕织丝的全过程。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孩子可以沉浸式走进农耕与纺织场景,体会劳动的辛勤,品尝丰收的雀跃,见识古代科技的先进。

  李蓉梅介绍,《耕织图》由宋代楼璹绘制,以图画的形式记录农桑生产活动,画面生动,过程详细,充满了劳作美、生活美,流淌着田园生活的诗情画意。但是宋代的《耕织图》没有流传下来,流传下来的只有元代和清代的《耕织图》,这些图有差异性。所以,出版社在选图的时候不仅要考虑画面美,还要考虑图画内容的丰富度。

  为了保障小读者能看得懂、听得明白,书中尽量用“浅语”对专业术语进行解释,同时除了大图,书中还配小图帮助理解,在以成年人为主的农业生产活动中,书中特意塑造了许多孩童角色,让孩子在阅读中收获满满的参与感。

  《中国名画里的天工开物》对每个生产环节、劳作过程都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娓娓道来,生动简练,不仅采用经典名画拓展孩子们的视野,也培养了他们的审美能力。同时,书中引用诗词歌赋、民谣农谚、考古成就,让全书内容更加丰富、生动。

  “有老师留言说,上水稻课的时候,用这本书给孩子讲得更加清楚明白。”李蓉梅介绍,《中国名画里的天工开物》这套书上市后,收到了许多点赞和有启发意义的反馈,“有读者说,书中介绍的农业用具涉及物理学知识,是很形象的物理启蒙。还有人说这两本书可以为小学科学课《养蚕》和《水稻》以及语文课《千人糕》提供辅助材料”。

  用古画帮助孩子了解米饭和丝绸的由来,用一个全新的视角帮助孩子们理解古代的科学技术知识,这正是中国画带给我们的全新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