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丹青绘文脉

作者:本报记者 韩萌萌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12-08




  插图选自《名画里走出的中国故事》。 青岛出版社 供图


  中国画,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气质,记录了中华绵延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横亘万里的锦绣河山,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我们一起走近中国画,读懂一幅画的细节和感情,感受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美学观念和文化基因。


  古典名画美在细节


  北宋天才画家王希孟用半年时间,完成了被后世誉为中国山水画巅峰之作的《千里江山图》,该画所代表的美学思想、艺术观念以及创作方法等,对后世青绿山水画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还深刻地影响着画家们的艺术创作。

  对很多国画“小白”来说,欣赏《千里江山图》是有门槛的。青年学者田玉彬认为“超细读”是走近中国画的钥匙。在《千里江山图:大宋的颜色》(河南美术出版社)一书中,他用了大量的资料考证和观察。“中国经典古画美在细节,而吃透细节需要渊博的知识储备,需要作者耐心细致、有条不紊地进行‘领看’和‘领读’。不放过任何知识疑点,给读者提供实实在在的‘干货’。”田玉彬将自己看作导游,带着读者一寸一寸地看过这幅近12米的长卷,他相信读者会和他一样,不仅会感动于这幅画卷的伟大,还会掌握山水画的欣赏钥匙,知道名画“名”在哪里,而不再仅仅是看热闹。

  作者在书中用文字让人物说话,让细节出彩。对于这样的“再创作”,田玉彬表示,就好像伴舞,真正的舞者是那些经典中国画,“画卷才是主体,为读者提供解读服务是我的宗旨,这是一切的重心。但我们不能被动地看画,而要自信地参与创作。在仔细观察细节的基础上去感受、想象和思考”。

  美育思想始终流淌在中华五千年的文化血液之中。而美育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国丰富的传世名画则是中华传统审美最集中、最典型的表现形式。越来越多的出版社和创作者深入挖掘中国画的美学价值,创新表达方式,让中国画能够真正走入当代人的心灵深处。


  讲述中国画背后故事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记录在汗牛充栋的经史子集中,也刻画描绘在从古至今留存的岩画汉砖、丝帛重彩上。创作它们的丹青妙手有的是帝王重臣,有的是能工巧匠,也许还有世外高人或是农夫织女。

  中国古代绘画不仅技艺精湛、风格独特,在笔尖之下更蕴藏着数不尽的动人故事。每一幅古画都是一个了解历史的窗口,从中可看沧桑变迁,可看百态人生。而一本好的中国画入门书,则是一把打开时空之境的钥匙,让我们懂得如何欣赏美,也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

  作为央视经典栏目《百家讲坛》的同名图书,《画说中国故事:透过古画读懂历史》(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就是一本入门级古画艺术品读与历史知识普及读本。该书精选《洛神赋图》《千里江山图》《清明上河图》《步辇图》《韩熙载夜宴图》等10幅画作,邀请云南大学教授苏升乾讲述每一幅古画背后,关于画者、画中内容以及作画过程的耐人寻味的历史故事。

  “我们看齐白石画的虾,没有画水,但你感觉得到水的存在。中国画更强调对一个物体的内在精神特质的表现。”苏升乾说。该书从古诗文集、笔记杂谈、方志族谱、书画题跋娓娓讲述古画信息、历史兴衰、社会百态、艺术发展,集知识性、趣味性、鉴赏性为一体,引导读者了解中外名画作品的文化差异。

  书中描绘了《清明上河图》上的众生相,在1000多年前的汴京城里,也有我们今天的“外卖小哥”,还有彰显开放包容气度的《步辇图》,等等。书中的每一幅画,都是一个精彩的故事。

  书中的10幅古画均为彩图,还有局部放大图和虚线注解,不仅可以看清图中的人与物,还能近距离欣赏技法与意境。更难得的是,还附赠了《洛神赋图》《步辇图》《十八学士图》3幅藏品的电子画,扫码便可欣赏高清长卷,放大欣赏画作细节。


  艺术之美跨越国界


  “绘画在中国是先于文字而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中国画自诞生后就一直延续至今,没有断裂。所以,从绘画中我们可以看到整个中华文明发展的规律,也可以看到整个人类文明发展的规律。”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邵琦曾在一场读书会上这样说,他的著作总会带领读者深入欣赏中国画,探索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邵琦的最新作品《中国画文脉》(上海书店出版社)是一本美术史学专著,梳理了中国画文化脉络,明确中国画与中国文化历史的关联,缕析文人画概念,从全新视角揭示中国绘画的特性。正如书中引言所说:“中国画是中国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具体文化样式之一,因而,中国画的存在和演化大抵可以看作是中国文化的存在和演化的一个缩略。”作者通过对中国画演化历史的揭示,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展示了中国绘画的特性,也给了当今的人们认识历史、评说现时以诸多启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溪山清远:中国古代早期绘画史》(北京大学出版社)一书记录了海外中国艺术史代表性学者之一高居翰的一部中国艺术公开课。“绘画的视觉魅力超越语言隔阂,能为全人类所感知。”在该书责编赵维眼中,高居翰既有趣,又有深度,至诚至精,“书中将他的学术和人格魅力体现得淋漓尽致,满满全是‘干货’”。

  高居翰的研究充分抵达了画作本身,对于视觉的耐心引导和足够重视,能让读者真正地体会到“看”画的魅力。“这部论著不仅提供了看什么、从何处着眼,如何从图像出发来解读观念和意义的范例,也是用‘视觉命题’建构起中国绘画风格总体面貌的一次尝试。”高居翰既是语言大师,能言善辩、其语言特色极具魅力,更站在了更加广阔的视角,将中国绘画史看作世界艺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来阐述。

  赵维建议读者关注该书主译者张坚所作的序,它是对全书的理论提炼,方便读者理清一些基本问题,除此之外,张坚讲到的成书背景有助于读者对该书的理解。其中有个情节很感人,他在美国向病榻之上的高居翰辞行时,高居翰说了这么一段话作为告别:“我第一次到中国是在1973年,那时中国打开了大门。我见证了中国这些年来的发展,也感到很欣慰。我是坚信这一点的,只要艺术和科学持续发展,中国文化就一定能够重现古代的那种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