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媒体如何打造内容精品

作者:张一叶 康延芳 佘振芳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12-04

  今年,华龙网两件作品获得第33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分别是新闻专题《重庆山火突发,他们逆行而上——人民的英雄,英雄的人民!》、通讯《从“第一”到“第一” 7本火车驾驶证见证“中国速度”》。

  截至目前,华龙网已连续11年16次获得中国新闻奖,其中一等奖就占了8个。今年的奖项含金量尤其高,华龙网在激烈的竞争中,击败众多传统纸媒,在通讯类别中斩获一等奖,这对地方网络媒体来说意义非凡,也离不开多年以来华龙网对优质内容的坚守与追求。

  当形式的喧嚣归于沉静,惟有优质、深度、有力量的内容才能在新闻的“竞技场”中取胜。华龙网如何打造出这样的内容精品?以下是我们的几点体会。


  做有温度的记录者

  深度挖掘,以小切口讴歌大时代


  新闻策划,分为可预见性策划与不可预见性策划。针对可预见性策划,华龙网建立了重点选题策划机制。每年年初,新闻中心对标当年国家和地方中心工作和重大主题,号召记者从口线发掘典型,收集年度重点选题。

  在2022年年初的选题会上,我们了解到这样一个极具意义的节点:当年的7月1日,是成渝铁路通车运营70周年。成渝铁路是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第一条铁路,也是从筹划、决策、融资、建设到管理、运营等,全部由中国人第一次自主完成的铁路,这条铁路堪称新中国铁路建设的奠基石。也是在2022年,三峡库区的第一条高铁郑渝高铁即将通车。两条铁路之间,跨越时间与空间形成鲜明的对比——70年间,中国铁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铁多项指标世界第一。而这跨越时空的沧桑巨变背后,是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书写的历史奇迹。

  波澜壮阔的铁路发展史中,我们该撷取哪朵最晶莹剔透的浪花,才能窥见时代的脉搏?通过到处搜寻成渝铁路相关材料及反复查阅讨论,我们了解到“一家三代火车司机”的故事。三代人中的爷爷李鸿升,恰好是成渝铁路开通时拉响第一声汽笛的司机;父亲李国方,在成渝之间驾驶过蒸汽机车、绿皮车等;儿子李治刚,则是成渝高铁复兴号的始发司机。

  这不正是我们最想要的具有时代特征的采访对象吗?于是,我们通过成都铁路局联系到李国方父子,先是通过电话、微信等联系,后又去他们家中坐下聊天。李国方对当年在成渝铁路上开车的经历如数家珍,但在过去10来年里,已有不少媒体多次采访过他。如何把旧故事讲出新意?

  李国方老人为我们展示他珍藏的资料时,无意中拿出一个“传家宝”——他父亲的火车驾驶证,泛黄的页面上写着繁体字。我们意识到,这个物件可能就是我们要切入的角度。

  我们发动李国方整个家族进行搜集,很快,这个三代火车司机之家翻找出了7本火车驾驶证,完整贯穿了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动车组时代。于是,“从‘第一’到‘第一’ 7本火车驾驶证见证‘中国速度’”的主题应运而生。

  整个通讯作品,大部分从李国方的视角来还原历史场景。比如,70年前通车时的盛大场面,虽然李国方并没有清晰的记忆,但这种自豪感在其父亲李鸿升地一次次讲述中不断强化,最终凝结成这个特殊家庭的一种集体情感。

  作品以人的视角和感受为内核,让故事的感染力和代入感更强,散发着人情味和年代感。刊发后,有同行评价说:“这篇文章粗笔和细笔并用,理性与感性并重,读完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


  做有想法的探索者

  创意表达,以光影长卷描绘群像


  如果说通讯是可预见性策划,那么发生在2022年8月的重庆山火,则是不可预见性策划。高温之下,重庆缙云山等地山火肆虐,一个个普通人挺身而出、逆行而上,勇敢保卫家园,一幕幕舍生忘死的场景引发关注,让全世界再次感受到中国人民团结顽强、战胜一切困难的伟大民族精神。

  山火发生后,我们第一时间派出多路记者逆行而上,持续多日在现场蹲点采访,获取了大量生动鲜活的素材。后方编辑拿到素材后,便想尽一切办法将呈现效果做到最好。

  重庆山火中最令人震撼的,是无数平凡人“众志成城、守望相助”的故事。“人民的英雄、英雄的人民”便是专题想要表达的主题。

  这一重大主题用何种形式来表现?经过无数次探讨,我们最终决定制作专题,以长卷形式铺开。在视觉上,采取手绘、3D+光影技术手段,融合文字、声音、视频等多种形式,打造“全景化新闻”,通过年轻化的创新表达,将烈焰中逆行的消防队员、不舍昼夜输送物资的摩托车队、令人震撼的“人”形防火长城等一幕幕守望相助的场景表现得淋漓尽致。

  打开专题页面,“我08年救过灾”“我当过兵,让我上”“我年轻,体力好”“我是党员,我先上”……一个个平凡的人、一帧帧珍贵的现场画面、一句句戳人的同期声,从细节处尽展真情。此外,专题还有效传达了政府科学组织、主动应对的信息,引导舆论,树立信心,让人们在无情的自然灾害中,看到了政府的担当、人性的温度和民众身上的英雄气。

  沉浸式互动是这个专题的点睛之笔。在“点击助力”专区,网友可以点击加入微光,共筑“防火长城”,并留下肺腑之言。有网友表示:“中国军民永远热血!真的被感动了!”“中国人团结起来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跨不过去的坎儿!”据统计,专题在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等全媒体平台发布后,线上浏览量超2000万次,网友留言近1000条。

  习近平主席在二〇二三年新年贺词中提到,“这一年发生的地震、洪水、干旱、山火等自然灾害和一些安全事故,让人揪心,令人难过,但一幕幕舍生取义、守望相助的场景感人至深,英雄的事迹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

  可以说,该专题向公众传达了抗击山火的真实一面,通过对凡人英雄的叙事,将民族精神贯穿于山火的媒介记忆中,让英雄的事迹永远镌刻在人们的公共记忆中,彰显了时代价值,也获得了极佳的传播效果。


  做不满足的学习者

  永不止步,学习创新常态化全员化


  无论是文字功底的提升、作品内容的把控,还是形式创意的不断突破,都需要一个团队骨子里保持着永不停止学习、永不放弃创新的精神。

  事实上,按照中国新闻奖评选规则,此前,通讯类作品仅限于报纸、通讯社参评。2022年,该类别首次对网络媒体、新媒体打开参评通道。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在规则调整的第一年,就作为新媒体推出此作品,并最终摘得通讯类一等奖,这源于华龙网长期以来对文字内容的高度重视和深耕,以及不断学习精进的匠心精神。

  在工作之中磨炼,在工作之外学习,不断学习是我们的常态。华龙网新闻中心推出了“10楼夜话”全员分享活动,由员工自由组合搭配,以小组为单位,每周固定时间在工作群进行分享。分享内容不限,形式各异,好作品、好设计、好包装、好创意等均可成为分享的对象,通过这一常态化制度,来倒逼全员学习。

  与此同时,我们还定期组织内部业务交流会,由总编室牵头,根据不同的主题,分项目分小组线上线下进行分享学习,从全国优秀新闻作品中汲取养分,学习经验,不断提升。每次分享,会议室都座无虚席,踊跃提问,气氛热烈。

  不仅如此,我们每年还会组织骨干团队外出“取经”,北京、上海、杭州、成都等地,学习优秀媒体同行的先进经验。“取经”团队会热心地将获取的知识、了解的经验,在工作群里直播同步给未能到场的小伙伴,促进团队共同进步。

  我们还创新打造了“融媒特训营”,由集团编委会每年制订专门的培训计划,采编团队全员参加培训并考试,不断提升新闻素养和能力。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正是在从未停止的学习中,我们与时俱进,从最新鲜的创意、最精美的设计中汲取养分,永葆创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