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学术期刊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12-04
核心阅读
坚守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是学术期刊应坚持的根本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在办刊过程中,应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立场,引导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研究中国发展与实践中的重大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中国之治所遇到的难题提供解题思路,为建设中国特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提供交流传播平台。
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不仅是学术研究和交流的重要平台,更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集中阐发地、思想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也是引领和促进理论创新的重要力量。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在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坚持“两个结合”,夯实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根基
在新时代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背景下,学术期刊不仅要研究和阐释好“两个结合”的理论内涵和时代意义,更要在办刊的过程中坚持“两个结合”,为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奠定基础。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和基本立场。坚守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是学术期刊应坚持的根本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展现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方面,肩负着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使命。在办刊过程中,应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立场,引导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研究中国发展与实践中的重大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中国之治所遇到的难题提供解题思路,为建设中国特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提供交流传播平台。
立足于中国道路及中国实践。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应以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关注国家和人民的需求。学术期刊应引导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立足中国实际,宣传阐释党的理论,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阐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向世界各国呈现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的伟大壮举;引导专家学者对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国式现代化等议题撰写文章,让专家学者通过学术研究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践的关键问题和矛盾,为中国的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学术期刊作为思想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应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持续加强学习、研究和阐释,并用以指导期刊工作,切实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应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术认知和价值挖掘,结合新时代发展要求,以问题为导向,积极设置议题,引领学术研究以多学科多视角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特色和时代风采;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引导专家学者将中华文明的道理“讲清楚、说明白”,加快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了解中国式现代化、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从根本上回应西方价值观的挑战,为文化强国建设奠定学理基础。
筑牢思想传播阵地,助推中国特色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建设
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需要以引导学界科学回答“四个之问”为己任,聚焦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设置栏目,推出创新观点,孵化青年学者,筑牢思想传播阵地,助推中国特色学术体系建设。
聚焦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要围绕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行栏目设置和选题策划,推出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做到以高质量的成果立刊。鼓励专家学者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汲取学术创新的原动力,撰写关注中国现实、回答中国问题的优秀文章,切实做到“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对于重大理论问题,应注重梳理、阐释和解读,以促进学术观点和思想的交流与碰撞;对于重大现实问题,应积极引导专家学者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开展政策研究,推出一批学术精品力作,为党和国家决策提供参考,促使学术研究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鼓励跨学科研究,推进理论创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进行理论创新所提出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有助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有助于讲好中国故事,有助于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跨学科研究所带来的新视角和观点有助于形成新的思维方式和理论框架,推动学术理论创新发展。学术期刊可以通过设置交叉学科的栏目或专题,鼓励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拓宽学者的学术研究视野;要主动承担责任,注重刊发原创性研究成果,并关注新课题、新方法、新理念,推出有思想穿透力、思想担当的精品力作,引领学术发展;应该积极引入国际视野,关注国际前沿的研究成果和理论观点,与国际期刊合作,组织国际学术交流,邀请国际专家撰写文章,将国际先进的观点引入国内,促进创新思维。
打造学术交流平台,孵化青年学者。青年学者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力量和生力军。学术期刊肩负着培育学术人才的责任和使命,尤其应扶持青年学者成长、成才。学术期刊可以通过设立特别的专栏或专题,向青年专家学者征稿,激励青年学者的学术研究和创新思维,给予青年学者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推动他们在学术界的成长和发展;通过组织相关的学术研讨会、论坛等活动,为青年学者提供展示研究成果和交流学术观点的机会;通过组织学术写作、论文发表和学术交流等方面的培训活动,帮助青年学者提升学术写作能力。通过以上举措为青年学者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和机会,帮助他们提升学术研究能力、建立良好的学术声誉,并在学术界取得更大的成就。
汇聚理论创新力量,引领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构建
学术期刊在办刊工作中要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谋篇布局,立足中国实践,着力在理论创新、学理构建、体系集成上下功夫,推出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理论成果,为党的理论创新提供学理支撑。
关注中国议题,提倡运用中国视角和方法。如何解释当代中国的发展,如何阐释中国道路取得的成功成为中外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关注的重大议题。学术期刊在制定办刊宗旨和定位中,应将中国视角和方法融入其中,关注中国特色、中国问题和中国实践。通过关注中国的研究议题,引导各学科领域形成自己独特的话语体系。鼓励和引导专家学者运用中国视角和方法开展研究,倡导新范式、确立新议程、提出新方法,建构中国自己的新理论范式和知识话语体系,从中国的文化、历史、社会背景出发,深入探讨中国问题,为更好地诠释中国道路提供理论支撑。
立足发展实际,瞄准未来发展方向。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着眼于未来发展方向,将理论前沿研究与当前发展方向统筹起来。着眼未来,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将新生现象、新生事物和新生动态作为前瞻性研究的重要内容,敏锐捕捉社会生动实践中形成的新的研究课题和方向。学术期刊应积极发挥引领哲学社会科学未来发展的作用,引导专家学者关注当前热点话题或具有前瞻性的思想理论问题,比如数字经济发展、人工智能、元宇宙文化等主题,推动引入新的研究方法,如数据科学、人工智能等,加速研究过程,提高研究效率,以推动学术界对相关领域进行研究和探讨,提高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推动社会进步的能力。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展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新形象。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壮大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在学术成果的质量和影响力方面得到了很大提升,在展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新形象,传播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以及彰显我国日益增强的文化软实力方面作出了贡献,向世界学者展示了“理论的中国”“学术的中国”。新的时代条件下,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应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国际学术界分享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和观点,让国际上更多的专家学者了解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和关于中国的研究成果,接受中国的话语表达,提升中国的学术影响力。同时,秉持开放的办刊理念,积极吸纳和借鉴国际学术成果,推动中国话语体系与世界学术话语体系的对话与交流。
(作者单位:东南学术杂志社)